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下垫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天然的“海绵体”被硬化路面取代,进而导致城市出现内涝现象。对此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战略,改善城市水环境。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国家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以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海绵城市PPP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对风险进行合理分担,但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有必要对海绵城市PPP项目风险分担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以海绵城市PPP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阅读国内外PPP项目的相关文献资料,回顾了国内外PPP项目风险分担问题的研究现状和PPP模式在雨水管理方面的应用情况,并梳理了PPP模式的特征、内涵和风险分担的原则。同时,对海绵城市采用PPP模式的适用性展开分析。其次,从PPP项目合同的角度,分析得出PPP模式下的海绵城市项目的分担主体是政府和社会资本。随后,通过实地调研与理论研究,归纳了海绵城市PPP项目所面临的35个风险因素,对其进行评估并进行重要性排序。再次,在分析《PPP项目合同指南》对风险分担情况规定的基础上,查明合同指南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专家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担与修正AHP--Shapely值模型的再次分担相结合的风险分担模型。运用该模型的初步分担得出某风险为单一主体承担还是多方共同承担;运用修正AHP--Shapely值模型对多方共同承担的风险再次分担时,根据风险分担原则选取3个风险分担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并将其细化得到11个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并对Shapely值修正后,核算各方具体的分担比例。最后,本文以武汉市青山区海绵城市PPP项目作为实证分析。较为全面的识别了该项目中的风险因素,采用所建立的风险分担模型对其进行了风险分担,并以市场物价变化导致运营成本增加这一共担风险为例,利用AHP--Shapely值模型求得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的分担比例为34.69%,65.31%。并将风险分担结果与《PPP项目合同指南》及项目合同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合同指南等规定的结果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该分担模型的合理性。本研究结论对于海绵城市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管控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