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贝类资源,采用不同分子标记对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贝类进行群体遗传分析很有必要,同时也是贝类遗传育种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中国沿海6个野生缢蛏群体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采用AFLP分子标记对中国沿海的6个野生缢蛏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6对AFLP引物共扩增193条片段。研究显示缢蛏群体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期望杂合度(He)的范围是0.322-0.463,多态性位点比率范围是74.1%-98.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群体按照地理位置进行聚类。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小(8.71%),大部分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部(91.29%)。6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两两间Fst范围是0.0282-0.1480,说明中国沿海的野生缢蛏群体间遗传分化很弱。北海群体于其他群体分化最为严重,这可能是由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对基因流的阻隔作用引起的。在距离隔离模型中,舟山和乐清两个群体出现明显偏离。本实验的数据将对缢蛏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起到一定指导意义。2中国沿海6个野生缢蛏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采用10个微卫星标记对辽宁大连,山东滨州,江苏连云港,浙江舟山,乐清,广西北海6个缢蛏野生群体进行了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在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共获得117个等位基因,不同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处于4-21个之间,大小在100-390bp,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6.8。6个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837,说明野生缢蛏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质良好。所有群体的两两比对Fst都存在显著差异。大连,滨州和连云港群体两两之间遗传分化较小,其余均显示中等程度的分化。聚类分析表明,中国沿海6个群体主要分为三支,北部群体(大连,滨州和连云港),中部群体(舟山和乐清),以及南部群体(北海)。这种亲缘关系结构的形成与长江入海口以及海南岛—雷州半岛的基因隔离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