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与相关专业网站回顾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现状和救治流程管理研究进展,并以流程管理理论为指导,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临床验证评价实施效果,为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时间,提高院内救治效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现场观察以及质性访谈研究方法,总结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现状和可优化环节。课题组参照国际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相关指南,以前期研究结果为基础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优化草案,并通过专家会议法对草案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优化方案。将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流程优化方案进行类实验临床验证,比较流程优化前后两组患者院内救治时间和救治效果,以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优化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1、文献回顾研究发现国内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管理聚焦于静脉溶栓流程,且救治时间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2、现场观察数据分析显示院内救治流程各环节耗时不均衡,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仍有待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家属医疗决策延迟。深入访谈12名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医务人员对救治流程优化的建议,提炼出5个主题:目前救治流程仍有改进空间;患者和家属医疗决策延迟;对配置卒中护士的需求;对信息化平台支持的需求;对多学科合作密切性加强的需求。3、在前期现况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优化草案,包括配置卒中急救护士、前移静脉溶栓地点至CT室、开展多元化病情告知方式、建设卒中救治流程管理信息平台等,并经过专家会议论证可行性和科学性最终形成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优化方案。4、将院内救治流程优化方案进行类实验临床验证,评价流程优化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干预组57例患者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中位数27.5min,就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中位数51min,较对照组69例患者就诊至静脉溶栓时间中位数41min,就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中位数78min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环节中就诊至专科医生接诊时间中位数1min、就诊至开始CT时间中位数13min、开始CT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中位数17min、静脉溶栓用药至股动脉穿刺时间中位数24min均较优化前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h和治疗后一周NI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组治疗后一周与治疗后24小时差值的差异以及治疗后24h与治疗前NIHS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表明流程优化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24h、治疗后一周救治效果优于流程优化前。结论:1、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优化后有效缩短了院内救治时间,就诊至静脉溶栓用药、就诊至股动脉穿刺、就诊至开始CT、开始CT至静脉溶栓用药、静脉溶栓用药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均较优化前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流程优化后能够改善患者良好预后,提高救治效果。3、将静脉溶栓地点前移至CT室,极大简化了院内救治流程,进一步缩短开始CT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使院内救治时间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4、卒中急救护士早期全程参与静脉溶栓流程,有效缩短就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提高院内救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