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类车”作为城市交通的一大毒瘤,其存在对交通伤人死人事故,道路通行能力,社会治安,城市污染与噪音等都有负面的影响。基于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公民素质不高,道路通行能力不足与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的特殊现实,我国的大中型城市对这类车辆普遍采取了禁行的行政手段。广州作为国内一线城市,早在2007年起便采取了全面禁摩政策,并根据现实情况逐渐演变延伸至“五类车”禁行。公安机关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执法打击手段,曾经令这些无牌无证、漠视交通安全的交通隐患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基本绝迹。但近几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五类车”逐渐抬头,虽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一如既往地采取了高压治理措施,但广州“五类车”保有量不降反升,尤其在市区一些批发市场和城中村附近,更是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五类车”之所以死灰复燃并且屡禁不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广州传统城市布局和交通网络不完善的原因,也与“五类车”违法成本低,经济利润高有关系。但与2007年那次禁摩的攻坚战相比,广州市的社会经济环境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群众公民意识的提高,我国步入经济转型期,由于经济分配而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更多的舆论监督和解读,更发达的网络传播渠道,更多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客观上使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变得更加困难,也对其执法手段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公共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广州的“五类车”治理中遇到的执法困境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广州“五类车”的交通安全治理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厘清政府各管理部门之间混沌的权责关系,通过运用立法,科学城市规划,完善公路网络、交通网络建设等多种手段,疏堵结合,从而在新的执法环境下进一步压缩“五类车”生存空间,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