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肌层浸润型膀胱癌(NMIBC)常规手术治疗后复发、进展率高。第二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运用于临床后,NMIBC预后得到改善。但在国内,尚缺乏足够的相关临床资料。本研究旨在探究我院reTUR治疗情况以及其对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至2013年满足纳入指征的NMIBC患者资料,利用K-M生存曲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reTUR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计81位接受单次电切,36位接受reTUR的患者被纳入研究。reTUR组中,残余肿瘤率为44.4%(16/36)。术后2年时,54%单次TUR组患者膀胱癌复发,而接受ReRUR者36%膀胱癌复发(p<0.05)。术后2年时,25%单次TUR组患者膀胱癌进展,而接受ReRUR者仅11%膀胱癌进展(p=0.157)。多因素分析中,reTUR为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HR=0.35,95%CI=0.17-0.71p=0.003), reTUR对无进展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HR=0.51,95%CI=0.17-1.51, p=0.22)。结论:reTUR可减少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尽管无统计学意义,reTUR可能影响术后疾病进展,其确切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NMIBC是一类异质性很高的肿瘤。尽管reTUR可明显改善膀胱癌患者预后,但并非满足reTUR适应症的所有膀胱癌患者都有残余肿瘤,都从reTUR中受益。因此,我们设计这一章节试图探究其他临床和分子指标是否对reTUR有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至2013年接受reTUR的NMIBC患者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第一次电切的肿瘤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P53、Ki67、VEGF、E-cadheri、n survivin表达。利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建立残余肿瘤的风险方程。根据风险方程回归系数建立残余肿瘤风险评分模型。结果:残余肿瘤的风险模型为:logitP=-1.85+2.29X1+1.21X2+1.28X3(X1为肿瘤大小,X2为p53,X3为E-cadherin)。成功建立残余肿瘤风险模型,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肿瘤残余率分别为9.1%、27.3%、85.7%。低危-中高危分类的敏感度、特异度(93.8%、50%)优于单独按肿瘤大小(50%、90%)、p53(50%、75%)、E-cadherin分类(62.5、75%)。结论:肿瘤大小、p53、E-cadherin为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肿瘤残余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风险评分建模可以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更好地划分了患者术后肿瘤残余的风险,且采用风险模型明显优于单独采用单个因素评价残余肿瘤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强烈建议reTUR,对于低危人群,可酌情考虑是否需re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