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续债在国外属于一种比较成熟的金融产品,其主要作用是在于补充资本金但又不会稀释权益,是一种股债兼备的融资工具。2008年金融危机后,境外银行面对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永续债的固有特点非常适合补充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从而被大范围采用,永续债发行量随后快速增长。国内永续债始于2013年的武汉地铁集团,但是近五年多来国内永续债使用仅仅局限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非金融行业,大部分是“明股实债”的融资工具,因此国内永续债的发行量远远低于国外发行量。直到2019年1月25日,中国银行成功发行400亿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简称“永续债”),才拉开了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的序幕,这也是国内商业银行通过永续债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首次实践应用。随后国内商业银行纷纷跟进,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共有15家银行发行了永续债,总规模5696亿元,因此研究永续债发行对商业银行的效应影响,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梳理文献和分析永续债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后,又着重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面临的补充压力,从而总结其发行永续债的动因;最后又做了发行永续债对国内商业银行财务效应和市场效应的实证分析,以及中国银行发行400亿永续债的案例分析。在实证分析阶段,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融资理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建立以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以发行永续债为自变量、以资产负债率、资本充足率和销售利润率等六个财务指标为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永续债发行对商业银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或者说发行永续债的商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要低于未发行的商业银行。这是因为提高资本充足率不能解决商业银行内源性增长遇到的根本问题,也不会对经营能力的提高产生帮助;相反还要支付债务利息增加财务成本,而且由于获得长期资金,现金流增加会产生代理成本问题,损害股东的长期利益,这说明商业银行永续债融资的对其盈利能力指标的财务效应是负面的。通过事件研究法实证分析了永续债发行对商业银行的股价效应,在公告日前三日超额收益率为正且在前一天达到最高值,这可能信息泄露,存在短期投机情绪;但是公告日当天超额收益率急转向下为负且是最低值,随后一直在零轴附近小幅波动,累计超额收益率一直处于零轴以下,说明长期投资者对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这一事件不看好,持悲观态度。这是由于永续债融资只能优化资本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也不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反而会带来委托代理成本问题和增加利息支出等财务成本。因此投资者对永续债融资这一方式解读不清或持怀疑态度,处于悲观状态,发行永续债对二级市场构成利空影响。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又以中国银行发行400亿永续债为案例,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了中国银行本期永续债的特点和财务效果,主要目的是验证实证部分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负相关的结论。首先分析了中国银行本期永续债的基本要素和特点,而后基于相关融资论分析发行本期永续债产生的财务效果,重点研究了永续债融资的财务效应。首先研究了永续债与优先股融资的比较优势-抵税效应,得出了永续债融资在一级资本补充工具中税盾效应显著的结论。然后从资本结构、财务风险、盈利能力和每股指标等四个角度对比分析发行前后的指标变化,得出了永续债融资能优化资本结构、美化财务报表、增加现金流和财务杠杆等方面都是显著的;也有可能会短期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和企业内在价值,但都是不稳定的,这佐证了财务效应实证分析结论;长期看中国银行要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收益能力指标需要依靠增强自身经营能力和产品创新等内源性增长来实现,永续债融资的长期财务效应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