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语言现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男性和女性各自的言语会话风格等在慢慢变化,女性不再像古代“三从四德”,不再真正的淑女,在政界、军界、企业界行事的女性的语言则带有更多的男性特征。女性变得男性化,称作“假小子(tomboy)”,同样的,从事秘书、护士职业的男性的语言带有较多的女性特征。称作“伪娘(sissy)”。文本称之为“中性化(neutralization or androgynization)”,中性化现象作为一种新的潮流异军突起并且其势头未显丝毫颓象。本文以性别语言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作为理论基础,透过社会性别建构的视角,运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一部经典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各类形象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伪娘和假小子话语进行详细解析。在社会性别建构论框架内,从社团实践理论视角,本文认为,不同的社团实践构建了个人身份,从而构建了性别语言。 Cameron的性别建构论同时也适用于中国国情,伪娘和假小子的出现的种种原因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观的变化等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中国国门,许多思想在影响着国人,如:同性恋,变性等,思想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上述原因都造成了我国伪娘和假小子人数增加的势头。通过社会建构模式中的社会性别实践各个角度,本文最终得出社会团体实践建构了性别身份和性别语言的结论。CofP从性别建构的角度阐释性别语言差异的成因,比传统的“社会差异”说等二元论更全面更客观。CofP关注的不是自然性别sex而是社会性别gender,认为社会性别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男女往往参与不同的活动(男子足球、军队、董事会;女子秘书、健身操等),在各自的实践社团中建构性别,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包括语言行为特征。因此,性别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参与活动的不同而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建构的社会范畴。即证实性别建构是动态的。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从性别认知、性别刻板观念、双性气质等方面,来教育青少年明确性别差异,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塑造理性的性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