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病理诊断及肝肾急性排斥反应机制研究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fen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器官保存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免疫抑制药物的有效利用,肝脏移植病人及移植物存活明显提高,肝移植可作为终末期肝脏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肝移植后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因素很多,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排斥反应、机会性感染、药物毒性反应以及原发疾病的复发。活检是诊断上述并发症的有效方法,虽然有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但是对某些并发症的描述并不一致,并且某些并发症的鉴别诊断模糊,值得进一步探讨。免疫耐受的诱导是移植物长期存活的有效途径。然而,研究了解排斥反应的机制是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因此对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的:研究肝移植后病理学改变的特征以及肝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机制。 方法:收集法国贝桑松医院1996~2005年接受肝移植的病例,共122例,272张切片,复习所有的切片,分析其并发症病理特点:分析69例小叶中央改变的病理临床意义;比较微脓肿综合症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微脓肿每高倍视野下微脓肿的数量及中性粒细胞构成以及二者发生年龄和时间,同时分析导致微脓肿综合症的可能原因。运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2例次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标本中Bcl-2、Bax、Fas和FasL基因蛋白的表达。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同种异体肝脏肾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风险的关系。 结果:急性细胞性排斥、慢性排斥反应、CMV肝炎、C型肝炎复发、B型肝炎复发、PBC复发、药物性肝脏损害、小叶性肝炎,难以
其他文献
"框架核心分析法"是黄伯荣先生晚年创建并大力倡导的一种分析句子的方法,已开始在他所主编的黄廖本《现代汉语》教材中实施运用。该分析法可说是一种既讲核心又讲层次、既讲
文中主要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比较了GB 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与GB 3847-2005《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
血管低反应性(vasohyporesponsiveness,VHR)是创伤/休克等外科危重病人循环衰竭及机体死亡的重要原因,但机制不清。研究显示,失血性休克不仅可引起PTK活性的增强,且干预由PTK
背景:胸、腹主动脉瘤(TAAA)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截瘫是该类手术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4——40%不等。手术导致截瘫的因素很多,
手部慢性特殊感染在沿海地区是常见多发的疾病,由于其病程长,治疗困难,预后不佳并可能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因此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较大。多年来对其致病因素一直存在争议,其中
供器官相对短缺一直是临床器官移植中的难题,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主要可能途径有异种移植、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技术等。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技术虽也是一条可行途径,但距成功构建有
目的 (1)了解15d-PGJ2在大鼠肝移植中是否有抗排斥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2)了解15d-PGJ2在大鼠肝移植中发生作用的机理。 方法 (1)在用“两袖套法”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后,
本文认为,建立科学的财政性科技投入模式,必须明确树立"政府引导型"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新方略。财政性科技投入及其管理应该在符合WTO国际惯例要求的同时,把科技投入资助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