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槟榔是南亚、东南亚、大陆华南包括台湾的物产之一。人类嚼食槟榔的历史久远,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诸国的槟榔文化最为丰富。
现在,大陆华南嚼食槟榔习俗式微。中国台湾一些学者认为,嚼食槟榔原是本土文化认同标志。但它在现代生活中的文化意义日趋淡薄,沦为一种单纯提神或娱乐的物品。越南则与此不同。现代越南人嚼食槟榔的文化习俗仍然深厚。槟榔在越南仍然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意义,因而是传统社会文化仪式上的不可缺少之物。
槟榔在越南与华南的不同命运,显示出文化象征意义是槟榔食俗存亡继绝的关键所在。那为什么槟榔在越南人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此深刻?它对越南民族的人生观和社会生活有什么作用?这无疑是个有趣的研究题目。本文从文献入手,结合民族学人类学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跨文化比较分析方法,再用文化相对论和整体论视角来阐释越南槟榔食俗及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
越南案例展示:包括槟榔食俗在内的物质文化,除了具有实用功效,还有人类附加于其上精神功能。物质功效有时而变,所以我们如果只注重物质而忽视其精神价值,则任何文化都难以持续传承。但只要人类存在,物质文化承载的精神或象征功能就将永世长存。这启示我们,文化传承的灵魂在于精神价值的抽象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人讲“正心诚意”,列维-斯特劳斯讲“结构人类学”,滕尼斯讲“共同体精神”,道理端在于此。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交待本文选题的缘起、梳理槟榔食俗文献和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
第二章,以东南亚、华南为空间范围,以汉语古籍文献为时间主轴,梳理槟榔食俗的历史。本章下一部分再现当代东南亚地区和华南槟榔食俗丰厚性,并分析其兴衰的原因。
第三章,讨论越南人的槟榔食俗作为物质文化承载的社会、心态和文化象征价值。槟榔最初只是一种能够用于嚼食提神的植物产品。但在社会交往中,它成为一些地方居民的传统嗜好。后来它更因仪式认同功能而像艺术创作一样,进入越南人的精神生活,因而具有了突出的文化象征意义。作为这一过程的论证环节,本章呈现了我在越南河内市、北宁省仙瑜县瑞东乡、广南省北茶眉县茶古乡做民族学调查时看到和理解的民间槟榔食俗。
第四章基于槟榔食俗在东南亚与华南的不同命运的比较来分析其深层原因,从而得出如下结论:人类确实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最大擅长就是编织制造、理解、交流、操作和传承文化象征产品。人类正常生活涉及的所有物品,包括直接用于“养生”即具有衣食住行功效的物质产品,都具有文化象征功能。因此,民族文化遗产的灵魂不是物体而是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价值。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因而不系于特定物体而系于特定价值和意义的编织制造、操演交流和传承再现过程。在人类现代功利性,特别是在现代“新五化”(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进逼下,任何物质实体都不能传之久远。但人类制造、交流和传承文化价值以体现主体性的能力和需求不会改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因而即不可抑制又不可消除。然则我们从事物质文化研究的目的,也是通过理解其在特定民族文化场景里表达的非物质意义和象征价值来理解和欣赏人类创造文化多样性的能力、潜力、意义和价值。槟榔食俗在今日越南不同族群中的传承及其呈现的意义,不仅展示了越南槟榔食俗的文化多样性,而且在传承人类文化的同时丰富着越南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