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金融市场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的变化代表着市场资金供求力量的对峙,是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最重要的参考指标。它能引导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门,起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金融自由化的思想发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它推动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进行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也不甘落后,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索。1996年步入正轨,到现在经过数十年的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即存款可以在不超过上限的范围内浮动,而贷款可以在不超过下限的范围内浮动。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允许存款类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最高上浮到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从之前的最多下浮到0.9倍变为0.8倍。这是我国从1996年正式着手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第一次在存款利率上有所松动,也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同时,利率市场化这个词又开始在人们的视野中活跃起来。2011年,各大商业银行可谓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其高额的收益甚至将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国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商业银行2011年净利润达2.65万亿元,创下了一个新记录。其中四季度的净利润突破了1万亿元,达10412亿元,净息差2.7%。如此高速的发展让人欣喜,但同时,我们更需要看到利润高速增长背后国有金融的垄断和商业银行对于传统盈利模式的依赖性,以及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在夹缝中生存的现状。其实从国际经验来看,如美国、日本,其商业银行体系都曾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危机。这足以说明,利率市场化之后,会挤压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同时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均衡利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致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而根据2009到2011年的数据统计表明,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与其他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基本都在70%到90%之间。那么,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后,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极有可能导致利差逐渐收窄,而致使其盈利能力下滑。所以,本文旨在研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个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究竟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风险,而其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平稳化解。首先,本文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应该包括的因素,回顾了一些相关的利率决定理论如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可贷资金理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等以及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即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指出,发展中国家通常会进行利率管制,这也就导致了金融抑制现象的产生。而管制利率通常低于实际利率,这导致了信贷配给的产生,扭曲了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阻碍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并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而金融深化刚好与之相反,即取消管制,便能形成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总体来讲,该理论明确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认为利率应该由市场自发决定。然后回顾了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利率市场化及其对金融市场抑或是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的研究。学者的研究首先是承认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但更重视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体系遭遇的风险。比如萨奇(1996)就认为,利率市场化将带来利率的大幅上升,同时导致银行信用风险的增加。因为利率上升之后,会驱逐那些经营风险较低且信用度较高的借款者,市场上剩下的都是高风险的借款者。则银行开始不愿发放贷款,企业的借款得不到满足,经济出现萎缩,如此往复继而发生经济危机。戴国强(2005)认为,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最主要面临的是利率风险,而具体来看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和隐含期权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引进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是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第三章则通过探讨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达到启示的作用。首先提及的国家是美国,美国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的比较缓慢,前前后后总共用了十几年。即便如此,还是给商业银行体系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不断有中小银行亏损甚至倒闭。其次是日本,因为监管当局忽略了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而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泡沫破灭后,日本陷入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之后还介绍了韩国和泰国的相关经验,最后引出了重点即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蓝图的勾勒,直到1996年才开始正式着手实施。标志性事件是2004年放开了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2007年建立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以及2012年第一次允许存款类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上浮至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我国的渐进式利率市场化,也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变革。因为利率市场化改革除了要改利率结构,也要改利率传导机制。而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使得它自然地成为了利率调控的中间环节。它必须要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角色,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才能够保证通畅并且准确地传导中央银行的利率信号。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造之后,五大国有银行纷纷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走向了资本市场。第四章阐述了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最重要的一点,它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使商业银行开始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这无疑使商业银行在选择客户上的主动权上大大增加,可以真正选择“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客户。其次,利率市场化可以促使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再次,还可以有效的打击地下金融为商业银行拓宽利润渠道。接下来的两章是本文相对着重分析的内容。分别是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有:第一,激烈的同业竞争。即从利率管制时期的非价格竞争演变为市场化下的价格竞争。商业银行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组建好专业化的团队,保证定价的科学合理性;第二,信用风险。即商业银行为了高息揽储、高息放贷引致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问题;第三,利率风险,这也是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最主要的风险,接着解释了利率风险的分类以及测度方法。之后,专门针对利率风险其中的两种,重新定价风险和基差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重新定价风险采用的是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选取了十二家上市商业银行(杭州银行除外)样本。分别测算了其利率敏感性缺口、以及利率每上升100个基点带来的净利息的变化率。结果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几乎清一色呈利率敏感性负缺口,即负债敏感型,这在利率上升期极为不利: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缺口管理方面做得最好,城市商业银行在2010年以后也开始有意识的调整缺口管理,降低了重新定价风险;其次对基差风险的考察采用的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将银行净利差作为被解释变量,基差风险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引入了其余9个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官定基准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定价具有较强指导作用,所以其面临较大基差风险,定价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对两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面临比国有银行更大的基差风险。最后一章提出了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第一,提高产品的定价能力,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第二,加快业务转型。这其中包括两点:首先是优化客户结构,向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进军。中小企业资金量需求小,风险集中度不高,且银行可以占有议价优势。其次是加速发展中间业务,因为中间业务和利率无关,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第三,建立完备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利率管理方法去规避利率风险;第四,对于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来讲,需求合作化发展道路是最好的前进方向。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定量考察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以及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其他可能影响商业银行利差的因素。并分别考察了总体样本,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现基差风险以及其他因素对国有商行和城商行有着不同的影响。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