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也不例外,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至2006年的2.3%,绝对贫困人口已减少了近2亿,成为了首个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所要求的极端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基于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却变得越来越微弱,按照我国官方所公布的贫困线标准来计算,1978-2004年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将近2亿,其中在1978-1985年不到十年间就减少了一半。在80年代中后期之后,减贫的工作进程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迹象,平均每年减贫的数量仅是1978-1985年的一半。1990-1997年间,中国的实际人均GDP年均增长高达9.9%,大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然而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数量却不足其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传统的由新福利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和“扩散效应”(Diffusion effect)理论再次被证伪。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收益并不会通过以上两种效应自然而然地逐步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群体,进而使穷人能够自动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文献研究都表明减贫效应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增长,而且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不平等的财产分配制度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我国这些因素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国家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支持的严重不足导致长久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匮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减贫进程受阻。本文主要在前人的理论和实证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的具体国情,运用FM-OLS的方法来研究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农村公共支出减贫的边际效应,根据其大小对各项农村公共支出进行排序,并与我国当前的农村公共支出情况进行对比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实证结果表明,在国家财政对农村的四项公共支出中,它们减贫的边际效应排序是: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