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利益博弈与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领导干部权力行使过程中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相冲突对立的“情境”或“行为”难以规避。这种潜在或实际的利益冲突若得不到及时制约,就会成为引发腐败、信任危机和政治分裂的一颗毒瘤。因此,建立有效防范和阻断领导干部利益冲突风险的制度藩篱,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我国也在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任务,且目前已有约近200项相关法规制度,但利益冲突中领导干部失范的行为并未得到根本遏制。究其原因,正式制度不完善固然是主要原因,然而这些正式制度没有与观念接受、文化认同、道德觉悟和习惯遵循等非正式约束有机结合,成为制度约束软弱乏力、执行失效的深层原因。因此,立足非正式约束视域探讨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对于从源头探寻制度反腐的关键和根本,落实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战略,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社会调查和系统分析等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廉政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防治腐败思想和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为依据;通过我国领导干部利益冲突问题及制度治理现状和非正式约束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作用机理分析,构建了非正式约束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作用模型;并对非正式约束作用于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为我国推进利益冲突制度治理和加强治国理政提供思路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当前利益冲突诱发机理及其治理失效归因的深层剖析不足,通过在大连、长沙和无锡等城市对相关领导干部的深度访谈,梳理并总结出我国领导干部利益冲突识别要素及类型、现实表现及危害、内部主观及外部环境诱发因素,进而提炼出利益冲突行为选择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模型。并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制度沿革及其效应,寻绎出非正式约束视域下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现实依据。其次,在深度访谈与现有研究基础上,挖掘和提炼出非正式约束影响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习惯习俗四个关键要素及其十个具体因子。并深入分析它们与利益冲突治理中制度供给偏好、制度变迁路径、制度实施成本以及制度演化效率间的内在关联,因而剖析了非正式约束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影响机制。由此,非正式约束各要素及因子实现了对利益冲突中领导干部谋取私利行为动机、机会和风险的综合作用效果,从而揭示了非正式约束对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作用机理。再者,基于前文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构建了非正式约束各要素及因子作用于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理论假设。通过对大连、沈阳、长沙、无锡和郴州等城市250位领导干部进行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验证并得出非正式约束四个关键要素中8个因子贯穿影响和综合作用于领导干部利益冲突中行为选择全过程的研究结论。实证结果表明:价值观念中社会取向价值、集体取向价值和个人取向价值;文化传统中社会容忍心理和个体法治精神;伦理道德中个人道德品质;以及习惯习俗中社会风气风俗对利益冲突中领导干部的公共利益行为倾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习惯习俗中的家庭本位习俗对于利益冲突中领导干部的公共利益行为倾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提出非正式约束视域下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的实施策略。通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重点突出和整体推进、继承传统与创新开放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渐进性与诱致性的变迁治理方式,推进非正式约束视域下领导干部利益冲突治理体系与内容的创新与变革。运用学习教育、多元激励、考核问责以及示范引领等联动机制,加强利益冲突治理中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耦合关联与良性互动,强化和提升利益冲突制度治理的约束合力和执行效力,最终促进利益冲突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