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的环境新闻报道经过40-60年代的空白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综合类党报《人民日报》。出现时间虽晚,但由于当时实际面临的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报道一开始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环境新闻报道经过40-60年代的空白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综合类党报《人民日报》。出现时间虽晚,但由于当时实际面临的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报道一开始就直接进入了社会生活,从那时起到现在,环境新闻的报道范围越来越全面,涉及的问题深度逐渐加深、报道形式渐渐丰富,逐渐成为了固定的报道类型。本文以《人民日报》三十年(1978年-2008年)的环境报道为分析对象,结合时代政治背景、科技发展,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民日报》环境报道从萌芽、发展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报道对于决策层的影响力和受众环境意识培养的过程,为环境新闻报道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笔者认为,我国环保意识的传播出现这样的认识扭曲原因很多,就传播而言,自上而下模式的弊端明显,下一步,应该更大的加强和拓宽白下而上的传播渠道,注重自民间的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尤其是需要加大中小学生、环保民间组织的传播功能。
其他文献
紫砂壶艺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中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代表性艺术门类之一,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了大量经典的脍炙人口的紫砂壶造型,这些造型在制作的时候不单单讲究工艺,还
宜兴制陶历史悠久,陶瓷品种门类繁多,均陶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为了积极探索宜兴陶瓷"五朵金花"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形式,把"均陶"艺术发扬光大,因此,创新发展"堆花"
许多的壶友在看到用紫砂材质演绎的古代器型的时候,往往都会从其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之感,有一种穿越而来的感受,在喝茶品茗的时候,希望从紫砂作品之中体味到时间的痕迹,回到
紫砂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是深深地引起了广大壶友的共鸣,推动紫砂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紫砂作品"平安壶"就是采用了方器的造型设计,是紫砂工艺技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
除了独特的双气孔结构更适合泡茶之外,紫砂壶还融合了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等手工艺元素,可以让生活彻底地慢下来,享受过程,体味生命的美好,所以,禅茶一味、品茶论道成为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公众在享受各类社会产品带来便利的同时,开始同时关注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后果。当前人们不仅关注企业产品的性价比和质量,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是负责审定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从2002年的语言学名词审定工作开始,至今已陆续开展了十多种社会科学类名词(以下简称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