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作用分析——以河南省腰庄村为个案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ardetern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努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新世纪初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教育发生着深刻的联系,教育对促进劳动力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河南省的一个普通的行政村——腰庄村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与探讨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教育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论文研究的基本线索如下: 第一章:对腰庄村的基本情况以及腰庄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作简单的介绍,为以下的研究分析做好铺垫和准备。 第二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教育在腰庄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一是从腰庄村转移劳动力与未转移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比较看教育的作用;二是从不同教育程度对腰庄村劳动力转移结果的影响看教育的作用;三是从腰庄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育的关系看教育的作用。在这一部分,结合具体的案例,重点剖析教育如何影响劳动力转移,包括如何影响转移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如何影响转移劳动力的地域分布、如何影响转移劳动力的收入状况等,同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腰庄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探求目前腰庄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与教育的关系,进而从另一个侧面揭示教育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腰庄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需求,提出为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改革、发展的设想与建议。
其他文献
可持续发展是已经被人类接受和认可的新的发展观,它把人放在发展的中心,追求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因此农业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男性劳动力在一段时期内源源不断的向城市社会中涌入,受中国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不同性别群体有着不同的分工,丈夫一般会进城务工,妻子在家留
近些年来,我国方言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地方的方言甚至呈现出萎缩以至消亡的趋势,致使我国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课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为确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已成为这个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之一。在生物信息学的众多研究方向中,蛋白质结构预测在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研究对于理解蛋
目的:通过收集来我院就诊并已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4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的相关临床资料,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采集这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西方的经典劳动力转移理论如刘易斯-费景尼理论、托达罗模型,并不能解释我国现代化进程
本文在土地产权界定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农地产权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针对我国现行农地产权的缺陷,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我国实际以及在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的若干制度创新对农地
我国航空公司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必需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将企业管理的各方面精细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
采用斜靠拱提高斜靠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的稳定性,该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有待深入探究。结合广东省金山大桥(五跨连续斜靠式钢管混凝土刚架系杆拱桥),研究了斜靠式钢管混凝土
作为一种复合型生产服务的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正常顺畅运行的基本保证。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是重要的使能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