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一直是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热门课题。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作为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李商隐的诗作在题材上是包罗万象,在形式上是不拘一格,在意境上是含蓄深远。也正是李商隐诗歌的诸多特点,给读者们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由此也给学者们提供了一片潜力无限的研究空间。在众多学者中,已故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James J.Y.Liu)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独具开创性。刘若愚对李商隐诗歌英译成果最为显著,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李商隐的诗歌——九世纪中国的巴洛克诗人》。目前我国翻译届开始关注刘若愚,但是现有的、且为数不多的成果主要是研究他的诗学观点,尚无对该部作品的系统研究。作为一个尝试性的研究,本文对刘若愚英译李商隐诗歌进行系统地分析,希望能够对中国古诗英译有所启示,并以此呼吁更多学者投身古诗英译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以刘若愚这部作品为文本,本文是一项关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以阐释学理论中的三个重要理论——即前理解、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为出发点,结合文本中的译诗实例,探讨译者刘若愚的文化身份对其英译李商隐诗歌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客观分析其英译不足的表现和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刘若愚的文化身份对他英译李商隐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