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六位,世界每年约有60万患者被诊断为肝癌,其死亡率位于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肝癌的治疗现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平均术后5年生存率31~56%,但是由于肝癌患者多数就诊已属中晚期,多数病人已不适合手术,只有小于15%的患者适合手术。非手术治疗中,放射治疗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但由于全肝耐受量很低及周围正常组织影响很难提高靶区剂量,使得放射治疗在肝癌治疗上疗效差。近年来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出现使得放射治疗在肝癌的治疗地位有所提高,其主要技术优势是肿瘤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的提高和肿瘤区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剂量梯度的增加,它能更好地把剂量集中到不规则的肿瘤区,更好地保护邻近重要正常组织和器官。但是单纯的放射治疗对肝癌的局部控制率仍不理想,近年来在肝癌的治疗上更重视综合及序贯治疗,即由单一的治疗模式,转变为联合治疗的多种治疗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联合放射治疗肝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同时对氟尿嘧啶缓释剂的药代动力学及毒副作用进行临床研究。方法:自2004年7月~2007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放射治疗介入科应用氟尿嘧啶缓释剂联合放射治疗肝癌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年龄最小的42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58.9岁。在治疗计划指导下,激光定位仪引导下进行穿刺,植入5-氟尿嘧啶缓释剂500~3000mg,术后1天、7天、14天、21天、28天进行静脉采血监测氟尿嘧啶药物浓度,术后3~5天行局部三维适形(3D-CRT)或调强放射治疗(IMRT),单次剂量1.8~2.0Gy,每周照射5次,总照射剂量48.6~63Gy。结果:22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治疗后肝功能及AFP值均有明显改善,疼痛缓减率为90.9%(20/22),术后3~6个月复查CT,提示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CR5例,PR12例,NC 5例,PD 0例,有效率为77.3%。全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7%、45.5%、27.3%。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最长1例随访至今,现仍存活。结论:局部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能够延长药物在肿瘤局部的作用时间,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并且患者静脉血药浓度特别低,不会出现氟尿嘧啶常见的临床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采用氟尿嘧啶缓释剂与放射治疗联合治疗肝癌不仅对放射治疗有增敏作用,还具有安全、微创、疗效好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是综合治疗肝癌的较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