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麻气管插管期间,由于喉镜以及气管导管对口、咽、喉及气管内感受器强烈的机械刺激,引发剧烈的应激反应,导致血液动力学大幅波动。为此,从药理学的角度出发,临床上已经采用了多种用药策略,希望可以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在目前使用的麻醉药物中,尤其是舒芬太尼,作为当今的镇痛作用最强的阿片类药物,已经广泛的用于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同时,由于舒芬太尼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会出现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现象。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舒芬太尼可以提高迷走神经张力和减少交感神经递质有关,其次舒芬太尼还可直接作用于外周血管平滑肌,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舒芬太尼随着剂量的增加,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频率和程度成线形关系,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却无明显的剂量相关性。为此,舒芬太尼可以在一个较大的剂量范围内安全有效的用于减弱气管插管反应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并获得满意的效果。但是,有关于系统性比较不同靶控浓度舒芬太尼用于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有效性的资料却相对较少。因此,我们采用了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观察在气管插管期间,不同靶控浓度的舒芬太尼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方法:
研究经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且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选择45例行择期鼻内窥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46-90kg,性别不限(其中男26例,女19例),根据舒芬太尼靶控输注浓度(STC)随机分为三组(组Ⅰ为0.4ng/ml,组Ⅱ为0.5ng/ml,组Ⅲ为0.6ng/ml),每组15例。观察各组在麻醉前(T1)、意识消失(LOC)(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5min(T5)各时点的MAP、HR、每搏指数(SI)、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指数(ACI)以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
结果:
三组各时点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P、HR、SI、CI、SVRI、ACI在T1、T2、T3、T5时点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P在T4时点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上升幅度明显(P<0.05),而Ⅱ组与Ⅲ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在T4时点Ⅰ组较Ⅲ组上升明显(P<0.05),而Ⅰ组与Ⅱ组,Ⅱ组与Ⅲ组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ACI在T4时点Ⅰ组与Ⅲ组相比上升幅度较小(P<0.05),而Ⅰ组与Ⅱ组,Ⅱ组与Ⅲ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SVRI在T4时点三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三组靶控浓度的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插管中均能保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不同的靶控浓度对气管插管反应的抑制程度有差别。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控浓度0.4ng/ml即可抑制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