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扩张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旺盛。在日益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框架下,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日趋紧张,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红线的“双保”压力持续加大。而在农村地区,长期的城市发展偏向和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建设用地的管控机制不完善,以致人均占地超标、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空心化”问题突出。切实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效率、科学挖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潜力,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是推动城镇化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以“增减挂”为主导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实践逐渐开展,在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也带来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亟需深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服务于新时期的置换实践。
本文在全面梳理城乡土地利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的概念和研究框架,系统分析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的人地背景与综合机制,并基于典型地区的实践调研,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的过程特征与主要问题,总结提炼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的优化模式,初步探讨支撑实践的技术路径。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体系,可为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地方实践的顺利推进提供决策参考。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定量探讨了我国各省区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特征及统筹置换潜力。研究发现,各省区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均在增加,且26个省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27个省区农村人均居民点面积超标,16个省区人减地增;全国有11个省区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呈现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大于人口增长率且农村人减地增的局面,城乡人地关系格局亟待优化;预测表明,未来20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巨大,但通过合理挖掘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将能够保障城市建设用地需求。
(2)系统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的综合机制。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的内涵是建设用地数量的内部结构调整与空间优化配置,其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用地总量、产业发展特征、城市化与人口流动、政府决策导向等,各类影响因素间具有复杂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用地指标可在“地市—县—乡镇—村”四类尺度空间有偿流动使用,置换范围越大操作越复杂;政府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导与监管作用,并依托市场实现供需平衡与增值收益;置换的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和农户、企业或开发商,各主体为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行动,借助博弈论可对其利益诉求和决策机制进行定性模拟。
(3)深入剖析了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尺度区域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实践。首先分析了江苏省“万顷良田建设”、天津市“宅基地换房”、山东省“农村社区化建设”、重庆市“地票交易”四类典型实践,然后着重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比较分析了以推进开发区建设、促进县域城镇化、保障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发展为目的的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实践。研究发现,当前的置换实践主要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开展,实践形式与操作方法各异。置换实践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用地指标、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尚存在置换实践缺乏法律保障、置换细则难以保障农民权益、市场机制发育缓慢主体错位、地方政府经验不足动机不纯、参与机制以及维权机制缺乏等问题,影响了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4)总结提炼了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的优化模式与技术路径。基于机理分析与实践调研,从“实践区域、用地需求、操作过程”三个层面,总结提炼了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的11类优化模式。针对地方实践所存在的主观性太强、科学性不足等现实问题,初步探讨了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置换在5个阶段、12个环节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