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an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在表面上看功能合理、种类齐全,但实际上,由于农村信贷资金需求“量小、频高”的特点,各大型商业银行逐渐远离农村金融市场,而农村信用合作社也选择进行深化改革走城市化商业化道路,因此,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一片真空地带,如何弥补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运而生,立足于农村本地,发挥自身天然贴近农村的特点,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总量。政府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覆盖率低等问题,是否在一个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对构建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实际经营过程中,各发起人会不会在逐利性的驱使下将村镇银行设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而设立取址的差异又会不会进一步影响到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又有哪些影响因素?为研究以上问题,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在考察村镇银行设立运行情况基础上,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为村镇银行的合理取址与经营绩效的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5个章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主要内容之一:村镇银行设立取址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通过对江苏省村镇银行设立取址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发起人在选择村镇银行设立地点时更多的是考虑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中小企业情况,其次才是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及其他一些因素;(2)绝大部分发起人会选择百强县这种经济发达、金融覆盖率高的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3)省级贫困县的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是由农村商业银行跨区设立,这也充分说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是为了间接实现跨区经营以及享受政策优惠。主要内容之二:村镇银行设立取址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文利用江苏省县域市场及村镇银行的数据,从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两个方面进一步探究村镇银行的设立取址与其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与其设立地区有显著关系,该设立地区经济水平越发达、金融市场竞争越激烈,则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就越差。因此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在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充分发挥村镇银行这种微小金融机构在落后地区的相对优势。(2)发起人类型的差异能显著影响经营绩效,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业务的熟悉程度要远远超过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会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但是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劣势也会传递到村镇银行的运营之中,降低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充分发挥其对农村业务熟悉的优势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引导村镇银行更好的发展。文章最后针对研究结论为发起人合理选择村镇银行的设立地区,并为改善村镇银行的运行绩效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对于村镇银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作为一种严重的脑血管事件,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出血后除血肿的占位效应外,其周围继发性脑损害如脑缺血、脑水肿、炎症反应
利用弯导管改进活性炭吸附性实验,简便、快速、现象明显,适合演示和学生实验。
基于2009到2012年的财务数据,从行业、产权、地区、板块四个视角,对湖北省上市公司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行业之间的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和总杠杆之间有显著的差别;产权也是
食物成分的复杂性使食物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作用。因此,研究食物与营养因素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发挥食物对人体的有益作用。本文就食物、营养
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大力提升地方政府服务竞争力。政府服务结果质量和过程质量对公众满意产生直接影响,为应对作为开放式系统的政府服务失败需要进行有效的服务补救,公众满意
目的:检测肿瘤干细胞标志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CD13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肝癌预后的临床
对于陆小曼这个名字,大家肯定都无不熟悉。因为她是民国时期的社交名媛,有「南唐北陆」之称,与当时的唐英,各据中国社交界的半壁江山。也因为她是民国第一个为爱情而选择离婚
1988—1991年间,应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53061人,结果查见绦虫3种,其感染率分别为:带绦虫0.9%、缩小膜壳绦虫0.02%、微小膜壳绦虫0.01%。感染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为80岁。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民族、职业
近年以来,一大批“90后”大学生逐渐进入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体。相比起以往的“70后”,“80后”大学生,现代的“90后”大学生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成长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