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流动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日益深入,人口流动政策的逐渐放宽和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形成数目庞大的“农民工潮”。农民工流入到城市的形式从最早的“单身式”?、“夫妻式”向“家庭式”大规模的转变。由于农民工就业和工作的稳定性加强,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流动儿童产生了。这些流动儿童和流动人口一样,他们并不是在流入地短暂的停留,而是一直居住在城里。但是他们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受到两方的限制。一方面,由于许多公立学校接纳能力有限,他们拒绝接受流动儿童入学。另一方面,有些公立学校有接纳流动儿童入学的条件,流动儿童的家庭需要向这些学校交纳高额的借读费或者赞助费,这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农民工来说显然是无法接受的,大多数孩子就只能就读于私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群孩子在私立民工子弟学校的成长如何?他们以后的未来怎么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些流动儿童基本上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早期社会化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他们的社会化过程。流动儿童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成长,他们能否顺利的完成社会化不仅关系到流动儿童的自身发展与成长,而且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城市社会稳定发展。笔者从社会化的角度来关注流动儿童在私立民工子弟学校遇到的社会化困境,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流动儿童正常社会化提出建议,促进流动儿童群体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