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匀火灾下约束型钢混凝土柱抗火性能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g21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充分利用了钢材和混凝土的材料优点,相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其性能既有量的改变又有质的提升,具有抗震性能好、抗火性能好等优点,在国内外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现有对构件抗火性能研究主要针对四面受火情况下开展的,但实际中型钢混凝土柱很有可能经历非均匀火灾,如三面、两面、单面等非均匀受火情况。构件承受非均匀火灾作用,将形成未受火面,改变了构件整体温度分布,相比四面受火情况时的温度场分布改变较大,并且其材料的损失程度也有所减轻;同时改变了构件的受火方式,引起构件产生偏心变形,其受力机理、抗火性能以及剩余承载能力较四面均匀受火方式有所差别。同时,现有的研究和规范对构件的抗火性能分析通常未考虑构件受其相邻构件的约束影响,而实际构件在整体结构中恰恰受约束作用,具体变现为轴向约束刚度和转动约束刚度作用。约束刚度的影响,将使构件因受热膨胀而产生相应的温度应力,使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抗火性能较未考虑约束作用情况有较大差异。型钢混凝土柱在经历火灾后仍能保持较好承载能力,但其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相比常温下发生了较大改变,对此有必要对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火灾后剩余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进行了单面、相邻两面、相对两面、三面及四面受火的约束型钢混凝土柱的抗火性能以及火灾后剩余承载能力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具体包括以下三部分:  (1)约束装置的制作与模拟简要说明了约束装置的设计制作,论证了该装置可较好的模拟实际构件受相邻构件的约束情况。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该约束装置的分析模型,并得到了该约束装置所能提供的不同程度的轴向约束刚度和转动约束刚度。  (2)不同受火方式下约束型钢混凝土柱抗火性能试验研究进行了四面、三面、相对两面、相邻两面以及单面受火方式下约束型钢混凝土柱抗火性能试验,主要考察了荷载比、荷载偏心率、轴向约束刚度比、转动约束刚度比、受火方式以及升温时间等参数,实测了柱截面特征点温度、轴向变形以及轴力变化,在此基础上得到各参数对柱抗火性能的影响规律。  (3)火灾后约束型钢混凝土柱剩余承载能力试验研究进行了在经历不同受火方式后约束型钢混凝土柱剩余承载能力的试验研究,主要参数包括火灾作用时的荷载比、荷载偏心率、轴向约束刚度比、转动约束刚度比、受火方式以  及升温时间,观察并记录了柱破坏过程、破坏形态以及剩余极限承载力,最后对经历不同受火方式后的约束型钢混凝土柱进行了剩余承载力的评估。
其他文献
选煤厂生产厂房是选煤生产的主要场所,厂房结构体系的安全不容忽视。据笔者现场考查,某矿选煤厂生产厂房的结构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很多主次梁在其上部振动筛多年的运
涌浪是伴随库岸滑坡而产生的一种次生灾害,滑坡高速入水激起巨大的涌浪,严重威胁库区水力工程、航行船只及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往往带来比滑坡灾害本身更大的灾难。涌浪研究的关键是预测涌浪高度,分析其传播规律,进而才能评价涌浪对承灾体的危害。影响库岸滑坡涌浪的因素十分复杂,目前国内外对于涌浪高度的计算、传播规律分析已有初步研究,大部分计算方法都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大大简化了涌浪的影响因素,计算模型过于理
钢-竹组合结构是一种通过建筑结构胶将改性竹材和冷弯薄壁型钢复合成特定形式的高效节能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组合结构中两种材料的复合,既克服了冷弯薄壁型钢易失稳的缺点,也
在深水钻井作业中,采用喷射法下入表层套管,可以有效的克服海底浅层作业的一系列难点,具有无需固井,易找到井口,大大缩短作业时间,减少井下事故的优点。因此对喷射法下表层套
伴随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我国基础建设的需求不断提高,高速公路、铁路网不断扩大密集,交通线性工程将不可避免的穿越不良工程地质条件区域,同时对线路工程施工运营过程中安全稳定性
学位
莺琼盆地的成藏条件特别复杂,该地区为多产层、多压力系统的含气构造,压力高,产量大,天然气形态复杂,断层多,地层陡,且纵向和水平方向的压力梯度大,属于高温高压气田。在已钻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区进行基坑开挖施工,为避免基坑在开挖过程中产生流砂、管涌、基坑壁土体坍塌现象,防止发生与地下水有关的土体渗透变形,保证基坑施工的安
学位
花山岩画因其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而闻名于世。花山地处广西省宁明县驮龙乡耀达村明江右岸,距宁明县城14.5km,水路25公里。临江峭壁上布满了赭红色的古代岩画,岩画区域宽约
学位
轻质混合土是由原料土、固化剂、轻质材料和水混合,经搅拌,压实养护而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人工混合土,具有环保、轻质、高强、可塑性强、密度与强度可调节、隔热、自立性好、成型
学位
人们使用船舶作为运输人员和货物的方式已经有数千年。虽然近年来空中旅行快速发展发展,但船舶运输仍然是货运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全球贸易的基础。船舶尺寸不断增大,船舶、船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