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支撑作用。然而,我国制造业由于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的附加值低、生产成本增加、产能过剩等的问题,致使制造业整体的盈利能力较差。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降低利率刺激投资来实现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的主要外部融资来源,货币政策发生变动会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投资环境,当货币政策由紧缩变为宽松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增加信贷投放规模,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缓解了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同时也为企业增加投资提供了资金支持,促使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在这一政策环境下,我国制造业的年平均银行贷款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那么,通过增加银行贷款而带来的充裕的资金流入能否提升企业的业绩?以及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里这种关系是否会存在差异?对此,本文将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予以验证。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而后,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通过使用研究框架图梳理出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最后指出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这一部分对货币政策作用机制、负债融资与企业业绩相关关系以及信贷歧视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对以往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我国当前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提出本文的研究主题。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该部分首先对货币政策、银行贷款以及企业业绩进行基本的概念界定;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即权衡理论、代理理论;最后,基于权衡理论和代理理论对企业银行贷款增量与业绩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该部分包括数据来源及样本的选取、变量的定义以及与假设相对应的模型的设定。第五部分为回归结果分析,这一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然后进行银行贷款的分组比较,比较货币政策紧缩期和宽松期企业的贷款存量状况,并对宽松期的数据按产权性质分为国有组和非国有组进行贷款存量以及营业利润率的比较;再次,进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分别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增加不同债务期限的银行贷款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这一部分基于回归结果并结合相应的理论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针对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此外,还对本文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增加银行贷款对企业的业绩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而这种消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体现的更为突出。通过进一步检验不同期限的银行贷款对业绩的影响发现,在货币政策宽松期,增加长期贷款更不利于企业业绩表现。本文的研究为企业获取的信贷资源是否能够发挥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提供实证检验;为我国更加高效地进行信贷资源的分配提供参考;同时,丰富了从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角度考察企业投融资行为与企业产出关系的研究;并且对我国企业建立有效的债务管理机制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视角方面,结合宏观经济因素考察企业的投融资行为变化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而不仅仅基于微观的视角从企业内部因素分析债务融资规模的变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对企业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获取的银行贷款按债务期限进行分解,分别分析增加短期银行借款及长期银行贷款对与企业业绩的影响,这与以往研究相比,是在研究内容方面的一个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