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酚基吡啶硼配合物1-12,并对这些配合物进行晶体培养,获得了九种配合物共十六种单晶。研究了这些材料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能,并且考察了分子结构及分子聚集态结构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配合物1、3、4和11的晶体结构发现,苯环取代的酚基吡啶硼配合物3和4晶体中具有很强的π…π相互作用,形成分子二聚体。萘环取代的配合物1的晶体中π…π相互作用很弱,正丁基三苯胺取代的配合物11的晶体中完全没有π…π相互作用。可以看出,通过硼中心取代基空间位阻的增加,可以减弱甚至完全避免酚基吡啶配体间的π…π相互作用。通过对分子结构的改变初步实现了对分子聚集态结构的调控。配合物5、6、7和8分别得到多种单晶相5α、5β、5γ,6α、6β、6γ,7α、7β和8α、8β、8γ。我们以NPB为空穴传输层,以系列酚基吡啶硼配合物1-4为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利用同空穴传输材料在界面处产生的激基复合物发射制备了结构简单且性能优良的白光器件。化合物1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显示了高亮度、高效率,好的热稳定性和成膜性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发光材料。利用具有黄光发射的酚基吡啶硼配合物11的多功能特性设计单层器件结构,其最大亮度可以达到2600 cd/m2以上,效率可以达到5.2 cd/A左右,并且器件实现了高亮度下的高效率。这种单层器件结构下获得的电致发光性能同典型三层结构基本相当,是目前为止所报道的有机分子单层器件发光的最好结果。初步了探索出了通过对分子结构和分子聚集态的调控来实现材料性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