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最易受气候影响的部门,其中旱涝尤为突出,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旱涝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十分必要。根据东兴区和蒲江县近55年(1961~2015年)来逐月降水资料,以及两区县近33年(1983~2015年)来五种主要作物(水稻、玉米、甘薯、小麦和油菜)单产数据等。运用Z指数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区域系统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两区县近55年来的旱涝动态和近33年来旱涝动态与气象产量、减产率和减产变异系数之间关系等进行县域尺度的比较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近55年来两区县降水具有以下特征:(1)蒲江县降水量(年、四季和各月份平均值)均大于东兴区;两区县年、四季、各月份降水量整体呈震荡下降趋势。(2)蒲江县五种主要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均大于东兴区;受气候波动的影响,两区县大春作物(水稻、玉米、甘薯)生育期降水量呈震荡下降趋势;两区县小春作物中小麦生育期降水相对稳定,而东兴区油菜生育期降水量波动上升,蒲江县则为波动下降。(2)近55年来两区县旱涝具有以下特征:(1)蒲江县年旱灾频率(29.09%)、涝灾频率(29.09%)以及旱涝总频率(58.18%)均高于东兴区(23.64%、18.18%、41.82%);蒲江县有由涝变旱趋势,东兴区则是旱涝交替的变动。(2)蒲江县春、夏和秋三季旱灾频率(20%、27.27%、27.27%)、涝灾频率(20%、23.64%、23.64%)以及旱涝总频率(40%、50.91%、50.91%)均高于东兴区(旱灾频率:14.29%、23.64%、23.64%;涝灾频率:18.44%、18.44%、20%;旱涝总频率:32.73%、41.82%、43.64%);而蒲江县冬季旱、涝和旱涝总频率(分别为18.18%、14.55%和32.73%)均低于东兴区(分别为25.45%、23.65%和49.1%)。蒲江县各季节均有由涝变旱趋势,而东兴区则比较复杂。(3)两区县偏旱、偏涝以及旱涝相近的月份大体一致,偏旱以6、7和8月为主,偏涝以2和12月为主,其余月份旱涝相近,两区县近55年来各月份旱涝动态变化复杂。(3)近55年来两区县主要作物生育期旱涝具有以下特征:(1)东兴区五种作物旱涝总频率均值(44.10%)高于蒲江县(40.15%),其中旱灾频率均值(23.03%)高于蒲江县(18.49%),而涝灾频率均值(20.10%)低于蒲江县(21.67%)。(2)两区县大春作物旱灾频率相近(24.24%),蒲江县大春作物涝灾频率(27.88%)和旱涝总频率(52.12%)均高于东兴区(21.22%、45.46%),蒲江县大春作物有由涝变旱趋势,东兴区则是旱涝交替变动。(3)东兴区小春作物旱灾、涝灾和旱涝总频率(分别为21.82%、20.77%和42.73%)均大于蒲江县(分别为12.73%、16.36%和28.19%),两区县小春作物均呈旱涝交替变动。(4)两区县五种主要作物旱灾频率排序为:东兴区为水稻>甘薯>小麦、油菜>玉米,蒲江县为玉米、甘薯>水稻>小麦、油菜;两区县五种主要作物涝灾频率排序为:东兴区为水稻>玉米、油菜>甘薯、小麦,蒲江县为甘薯>水稻、玉米>小麦>油菜;两区县五种主要作物旱涝总频率频率排序为:东兴区为水稻>油菜>玉米、甘薯>小麦,蒲江县为水稻、甘薯>玉米>小麦>油菜。(4)近33年来两区县作物产量与旱涝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东兴区水稻和蒲江县小麦的气象产量与旱涝存在较明显相关性。(2)东兴区水稻、小麦和蒲江县小麦的减产率与旱涝存在较明显相关性。(3)东兴区水稻、小麦和油菜减产变异系数与旱涝存在较明显相关性。(4)由于作物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两区县其余作物的气象产量、减产率和减产变异系数与旱涝均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