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对高血压患者全麻下行腰椎手术俯卧位后易发生低血压这一问题,本课题以适当的液体管理联合α1受体激动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为基础,主要研究泵注甲氧明是否能减少高血压患者俯卧位后低血压的发生,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为临床麻醉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俯卧位腰椎PLIF手术的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按公式(每小时生理需要量*禁食时间)/2计算患者入室前应补充的容量,在待术间开放静脉液路后,给予乳酸钠林格液补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连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麻醉开始前均给予5ml/kg乳酸钠林格液扩容,以咪达唑仑0.03mg/kg、舒芬太尼0.5ug/kg、罗库溴铵0.8mg/kg、依托咪酯0.3mg/kg进行诱导。2分钟后行气管内插管术,使用容量控制通气模式,维持呼气末CO2分压在3545mm Hg,完成插管后吸入七氟烷1%2%暂时维持麻醉深度,待血流动力学平稳后缓慢轴线翻身改为俯卧位。俯卧位后以丙泊酚48 mg·kg-1·h-1、瑞芬太尼0.10.2ug·kg-1·min-1微量泵持续输注维持麻醉。试验组俯卧位后开始泵注甲氧明,剂量为1.52μg·kg-1·min-1,根据血压、心率调节,泵注30分钟;对照组俯卧位后出现收缩压下降低于100mmHg时,静注麻黄碱予6mg纠正。切皮前均以2%利多卡因5ml加1:20万肾上腺素盐水15ml对切口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术中以5ml·kg-1·h-1的速度继续补液,根据手术刺激大小调节麻醉深度,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按需要间断追加肌松药,若出现心率<50次/分时给予阿托品0.5mg纠正。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以下12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包括麻醉前(T0)、诱导后2min(T1)、俯卧位前(T2)、俯卧位后(T3)、俯卧位后5min(T4)、俯卧位后10min(T5)、俯卧位后15min(T6)、俯卧位后20min(T7)、俯卧位后25min(T8)、俯卧位后30min(T9)、俯卧位后45min(T10)、俯卧位后60min(T11)。试验观察结束时总结患者使用麻黄碱和阿托品的次数及总量,麻醉药物剂量,补液量、失血量以及尿量,并记录有无严重的低血压(SBP<80mm Hg)、高血压(SBP>180mmHg)、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俯卧位后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内与俯卧位后5分钟时的血压相比,俯卧位后1030分钟内的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60分钟时的血压有所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内与俯卧位后5分钟时的血压相比,俯卧位后10、20、30分钟时的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15、25、45、60分钟时的血压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俯卧位后10、2045分钟时的血压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0分钟时的血压较高一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之间的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人均使用麻醉药物剂量、补液量、失血量和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共使用麻黄碱35次,总量为210mg,试验组使用麻黄碱1次,共6mg;两组患者术中均未使用阿托品,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SBP<80mmHg)、高血压(SBP>180mmHg)、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结论:高血压患者全麻下行腰椎PLIF手术俯卧位后易发生低血压,在容量补充适当的前提下,俯卧位后间断静注麻黄碱或泵注甲氧明均可使血压回升,但在俯卧位后泵注1.52μg·kg-1·min-1剂量的甲氧明,持续30分钟能更有效的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且对心率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