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科学问题日趋复杂化,专业化分工趋势越来越明显,创新过程需要投入的人员和经费不断增加,面临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也有所升高。我国不同区域科技资源分布和科技创新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区域发展对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却愈来愈高。通过跨区域创新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成本与风险分担、资源与成果共享,已成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提高区域创新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将区域协调发展上升至战略层面,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议;且区域政策体系呈现出逐步细化、差别化的特征,这为跨区域创新合作提出了更为细化的空间研究视角。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重点关注以研发为导向的跨区域创新合作,综合使用科学计量、社会网络分析、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等方法,试图回答:中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发展态势如何?形成了怎样的合作模式?影响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影响程度如何?跨区域创新合作是否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等问题,为我国制定跨区域创新合作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如下:(1)跨区域创新合作IMP分析框架首先,梳理跨区域创新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方法,回顾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及政策的演变历程,分析跨区域创新合作面临的政策环境;其次,界定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内涵,分析跨区域创新合作的主要形式、动因、影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最后,从科学合作、技术合作、技术转移3个维度,构建了跨区域创新合作“影响因素-合作模式-绩效”(Influencing Factor-Mode-Performance)分析框架,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2)跨城市科学合作的网络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本文基于合著关系,选取跨城市研究视角,构建Web of Science跨城市合著论文数据库。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科学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及各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从主导-从属关系、合作机构类型、学科领域分布特征等视角分析了跨城市科学合作模式;最后利用回归拟合验证了科学生产力、地理距离对城市间科学合作的影响。(3)跨城市技术合作的网络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选取跨城市研究视角,构建跨城市合作专利数据库。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了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及各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利用专利计量方法,从合作主体的机构类型、技术领域分布特征等视角分析跨城市技术合作模式;最后基于重力模型,构建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跨城市技术合作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地理邻近性、边界邻近、关系邻近性具有正向影响,制度邻近性具有负向影响,认知邻近性与跨城市技术合作呈倒U关系。(4)省际间技术转移的网络结构、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技术市场交易数据,受数据可获得性限制,将省份作为空间研究单元。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省际间技术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省际间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基于多维尺度分析方法,从主体类型、技术领域、合同类别等视角分析省际间技术转移模式;最后,从创新环境、横向策略互动、耦合关系、吸收能力4个维度构建技术转移驱动因素的理论框架,利用凯尼尔斯知识溢出蜂巢模型实证测度了技术接受方的吸收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差距、地理距离、产业结构相似度、制度邻近性等因素对省际间技术转移绩效及技术转移模式的影响。(5)不同空间维度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从省内(Intra)、省外(Inter)、国际(International)三个空间维度,构建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3I测度模型。通过空间自相关检验得出,应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采用空间误差模型(SEM),全域估计不同空间维度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考虑到省份间存在空间异质性,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局部估计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创新合作的空间布局、合作模式、影响因素、绩效、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跨区域创新合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推动跨区域创新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