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及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均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农业节水减排、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解决现有农业水问题的最可行、最直接、最经济的办法。高邮灌区水稻种植面积广阔,分析稻田的水量调蓄能力以及相应的灌排管理手段和制度,可为该地区农业水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对缓解洪涝灾害、促进农业高效用水以及改善农田水环境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田间试验分析了稻田水量平衡要素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全生育期和不同生育期内稻田的降水量及蒸腾量、沟道和河道的排水量,此外,探讨了降雨、灌溉对稻田排水的影响。其次,基于稻田水量平衡原理构建了稻田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并分析了 1960~2015年水稻全生育期内不同频率年(丰、平、枯)、不同灌溉模式(常规、浅湿、浅湿调控)下的稻田水量调蓄能力并给出合理的灌排调控规则。最后,基于资料收集及现场调研,分析了高邮灌区的灌排现状,讨论了该区稻田节水及排水回用潜力,并提出高邮灌区灌排协调管理的建议及对策。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近10年来,水稻全生育期内的降雨量呈明显增大的趋势;在不同生育期内,分蘖前期和分蘖后期的降雨量较大,而返青期、黄熟期的降雨量较小。全生育期内的腾发量年际变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加趋势且无显著性突变;在不同生育期内,水稻分蘖后期和拔节孕穗期的腾发量最高。对河道及沟道的监测结果显示降雨过后河道水深的峰值出现时间比沟道滞后约4h;中市河水深与50~100mm量级降雨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雨后3日内该河道的排水流量随时间呈对数规律变化。(2)常规灌溉模式下,稻田具有较好的蓄雨滞涝能力,丰、平、枯水年型对应的稻田蓄雨量依次减小,雨水利用率依次增大,三种年型下的雨水利用率可达到42%~98.7%。节水灌溉模式下,浅湿调控灌溉模式所需的灌水量最小,稻田蓄雨量最大,若从节水蓄雨角度分析,推荐采用浅湿调控灌溉模式,其灌排总量和灌排频次均明显减少。(3)高邮地区现有灌排设施相对完善,但在灌排协调管理方面仍存在问题,如灌溉收费制度不合理、灌排工程运行管理不到位等。该地区稻田在节水及排水回用方面均具有一定潜力,浅湿调控灌溉条件下的节灌率为36.76%,稻田排水水质符合灌溉用水的要求,高邮灌区的排引比为0.39,回用比例为20%时,则最高可实现直接或间接回用水量834.6m3。此外,促进农业水价改革以及选择合理的排水回用模式对实现灌区的灌排协调管理均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