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汞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其在水体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由于其常温下呈液态和气态,汞可以随大气进行长距离传输,并沉降进入偏远地区的水生生态系统,加之甲基汞能通过生物富集放大对高营养级生物产生危害,使得偏远地区水体生态环境中的汞也逐渐得到了科学家的重视。而我国对于水环境中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地区,对远离人类污染源的天然水体研究还非常有限。青藏高原湖泊众多,且远离汞的人为释放源,但受采样条件与分析技术的局限其境内湖泊一直缺乏系统性汞的观测研究。
本文选择青藏高原第二大湖-纳木错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流域内不同水体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揭示汞在水体中的分布特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⑴对纳木错湖及其入湖河水进行采样调查,揭示了汞的浓度水平、形态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⑵选择两条典型河流-曲嘎切和你亚曲进行重点观测,分析了汞的时间变化特征,结合径流等数据,估算这两条河流向纳木错湖输送的汞总量;并以此为基础,估算了河流向纳木错湖输送汞的总量。本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纳木错流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水环境汞研究提供新的知识积累。2007~2011年对纳木错湖水及流域内河水进行了采样,检测了样品中不同形态汞的浓度,并结合其它数据,分析了其形态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湖水的总汞浓度介于0.24~4.34 ng·L-1之间,河水中的总汞浓度为2.87±2.59ng·L-1,均显著低于受到汞污染的水体;近岸带表层湖水和流域内河水中汞的主要形态为颗粒态汞,其分布受控于总悬浮颗粒物,分别受到风浪的影响和河流径流量的控制;而湖心区水中主要形态为溶解态汞,其分布的控制因素和机制尚不清楚。近岸带表层湖水的总汞浓度在季风期远大于非季风期,湖心区水中总汞10月高于5月,与湖泊在季风期得到径流和降水的汞补给有关;近岸带表层湖水总汞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范围明显大于湖心区;湖心区水中各形态汞均随深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河水中总汞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季风盛期浓度最高且波动最大,而季风期之后最低,与降水量变化基本一致,原因在于降水量影响河流径流量,控制着含汞颗粒物的含量,由此决定了河水的总汞浓度;河水中汞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不同的时间表现不同,这与河流的流域面积、流域内土壤汞本底值及补给方式的差异有关。
本研究对两条典型河流-曲嘎切和你亚曲进行了重点观测,检测了其中不同形态汞的浓度,并结合径流数据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曲嘎切和你亚曲河水中汞的分布受控于径流量控制的总悬浮颗粒物;通过河水中总汞浓度与径流量的关系,结合监测获取的河水径流量数据,估算出曲嘎切和你亚曲向纳木错湖年输送汞总量分别为约157.85 g和至少402.91 g;你亚曲输送汞的总量明显大于曲嘎切,这与两条河流的径流量大小、流域特征和河床特点的差异有关;以曲嘎切和你亚曲作为冰川径流和非冰川径流的代表,以其河水中汞浓度和径流量为基础,估算出两类径流合计向纳木错湖年输送汞总量约为6.49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