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已经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截止至2016年底,市场存量规模超过六千亿元人民币,年度发行量近四千亿元人民币。然而,从2012年试点重启至今,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13年和2016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都压到了“减速带”,增长速度突然放缓,发行量相比前一年甚至出现倒退。如果说2013年的减退还有试点期的政策影响作为解释,2016年的减退则更多体现出市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冷落。发行量上的减退是否说明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丧失了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否在其中发挥一些积极作用?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动因和影响效应展开分析。从银行为什么要进行证券化、到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给银行以及更大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和其参与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最终分析得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七个章节的论述,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理论进行梳理、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资产证券化的国际实践进行比较剖析,深入探讨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特点和实践中观察到的一些潜在问题。针对我国的实践情况从商业银行动因和基于银行稳健性视角的作用效应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扩展讨论视角至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中的其他参与者的影响效应,并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前景和作用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基础理论和文献回顾。本文的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第三至第七章。在第三章中本文梳理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阶段和监管政策变迁,对最新的市场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通过横向的国际比较,本文发现,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在证券化产品品种、产品结构、基础资产构成、交易机制、法制法规等方面都同欧美等发达金融市场中的资产证券化实践有所不同。金融市场体系和银行日常经营状况也都较为不同。本文总结出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一些中国特色并观察到,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热情度存在疑问。具体来讲,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存在四个动因假说:流动性假说、盈利性假说、风险管理假说、监管资本套利假说。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中,资产证券化主要作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补充工具而出现并发展壮大。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中流动性一直相对较为宽裕,商业银行可能不会从流动性方面考虑进行证券化。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挤压商业银行利润空间的环境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盈利性改善效应可能会对商业银行构成吸引力。因此,本文在第四章对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展开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在于改善盈利性和实现监管资本套利,没有证据显示商业银行是基于提高流动性的目的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在观测期间内,资本充足情况不佳、经营效益较差的银行和流动性较好的银行都进行了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这一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前述研究假设: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改善盈利性的工具,所以那些效益较差的银行进行了更多的证券化,希望借此来拓展盈利渠道、扩展业务范围、优化营收结构等;基于多个子样本的研究也发现,在2013年末监管层面放宽发起银行的风险自留要求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监管资本套利行为开始出现,一些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进行了更多的证券化,可能寄希望于通过证券化改变自身的风险资产组合构成,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效果。至于为何流动性较好的银行也进行了更多的证券化,本文认为,可能是受到银行试点期间一定的监管导向和审批倾向的制约而形成的一种反常现象,同现行实践阶段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下银行流动性充裕也可能有一定关系。在动因分析之后,分析方向转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动因和影响效应是互相匹配的,商业银行寄希望于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达到的目的就是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但是与此同时,其他一些银行经营中至关重要的变量也被改变。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主动改变了自身的资产组合构成,直接改变了其风险承担属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下行压力较大,优质资产稀缺,考虑到证券化后难以获得更优质资产做补充,商业银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践的积极性会降低。据此推论,在现行条件下继续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继续在第五章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银行风险种类繁多,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稳健性指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是依商业银行规模大小而变化的:对大银行有一定的风险分散效应,对小银行则恰恰相反,会负面影响银行的稳健性。这一结论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即一些银行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热情不足的情况可能是基于风险管理方面的考虑: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负面影响自身的稳健性。考虑到信贷资产证券化并不是独立存在于金融市场中,基于微观银行视角的研究必须被拓展到中观的金融市场的视角内才可以更全面地看待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其他潜在影响效应。本文在第六章中继续就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三个主要参与者:银行业、融资者、投资者展开讨论。尽管银行并不是基于补充流动性考虑进行的证券化,但是证券化的确会给银行带来额外的流动性补充。这种流动性补充效应,又会传导至融资者和投资者两端。所以,基于银行业的视角,从流动性出发,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在经济周期中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路径。信贷资产证券化有益于市场更好地匹配融资者的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投资产品选择。针对我国经济现在经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助力“三去一降一补”的前景进行讨论。最后,本文基于国际经验比较、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微观动因研究和影响效应研究做出结论,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对理想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提出规划,并以设计一条通往理想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路径为出发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必须被继续推进扩大,应当从原则上允许商业银行以风险分散为目的进行证券化、努力提升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引入更多投资者。其次,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机制亟待完善,具体的政策选择包括市场的互联互通、搭建做市机制、探讨进一步增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构建定向的政府支持机构等。最后,应当积极探索更多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产品种类。另外,信息披露机制必须确保有效和透明,相关的税收机制也需要加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