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项目为我国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它一方面缓解了在政府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地方财政压力,提高了公共产品供给的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还扩大了民营资本的投资空间,使得更多的私人资本参与到公共领域进行投资,促进了现代市场体系的培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PPP项目的施行已成为政府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动力,我国政府正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项目。但与此同时,我国各地方政府还在PPP项目建设施行的起步阶段,项目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和地区公众的中间人,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地方政府行为的主导者,地方政府官员任期内的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党管干部、下管一级”的干部管理体制决定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官员具有晋升的决定权,在晋升竞标赛机制的影响下,上级政府将政治和经济压力逐级递增传递到最基层的政府,地方官员基于政绩考核的考虑,在短期化的任期约束下,受到政治晋升激励与经济利益激励的双重作用,追求显性政绩,不考虑市场需要与财政支撑能力,盲目落地PPP项目,并可能简化项目论证过程中的“两评一案”和民主评议。致使PPP项目具体落实建设时,常常沦为“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人走政息”,继任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提出自己的政策,改变原有的地方政策和经济规划,造成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频现地方政府契约软化、财政难以为继等各种问题,引发项目中断或失败。这些劳民伤财的PPP项目损害了地方政府信用,增加了地方财政压力,使公共产品的提供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最终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成为社会资本介入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绊脚石。因此,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探讨激励视角下地方官员的任期性行为对PPP项目的影响机理机制。从PPP项目全周期的视角,研究官员在绩效导向下的任期性行为对项目识别准备、建设运营、移交等阶段造成的实际影响。具体从任期性行为的短视化和短期化角度进行理论上的阐释。首先得出了任期约束造成PPP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有决策短视化、地方财政隐性风险、监督虚化以及政府信用危机这四类。最后探索性地进一步分析出包括契约软化、地方政策规章变动风险、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任期调整三种任期约束对PPP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理机制。最后,本文提出了PPP项目任期硬约束的化解机制:首先,需要通过减少GDP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和对官员晋升进行对维度考察来改善目前我国的地方官员任期政绩激励机制;其次,要强化地方政府对PPP项目的履约机制,通过建立PPP专门法规机制规避政府任期风险,并对官员任期内PPP项目责任终身追责,规范官员短视化行为、自利性行为等任期行为。而且要将PPP事项作为官员离任交接的重要内容,厘清权责,及时发现漏洞和问题,激发官员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的自我约束意识;再次,必须建立健全PPP合作架构科学化机制,从科学的PPP项目准入和审批机制、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入手;然后,要重视官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官员决策的有效监督;最后,建立PPP专项考核机制,通过对考核指标的科学设置、引入外部评价监督体制,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并且将考核结果得以应用,从而遏制因官员任期约束而造成的PPP项目不可持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