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学术中心的形成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学术空前繁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地域文化、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等因素相结合,形成了三大典型的学术中心,分别是战国早期魏国西河学术中心、中期齐国稷下学术中心、晚期楚国兰陵学术中心,另外还有些区域性的学术中心,如鲁国曲阜学术中心、楚国兰台学术中心、燕国学术中心、秦国咸阳学术中心等。战国时期三大学术中心形成、发展的次序,大致呈现早期西河学术中心—中期稷下学术中心—晚期兰陵学术中心的方向性转移,最后战国时期学术随着秦王朝统一而统一于咸阳。战国时期学术中心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点:西河学术中心将儒法充分结合;稷下学术中心融合百家,调和儒道名法;兰陵学术中心提倡礼法并重,学杂帝王之术,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这些学术特点的变化大致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历程,同时三大学术中心也形成了各自的学术代表人物,如西河的子夏等、稷下的稷下先生等、兰陵的荀子等。战国时期学术中心的形成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的发展,加快了战国时期学术融合的步伐,抒写了战国时期学术的华丽篇章,对汉代学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学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战国时期楚地大量简牍帛书的发现,如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简等,出土了大量儒家类的书籍,而在楚国本土尤其是南楚犹以道家文化为盛,儒家类简牍的出土体现了战国时期学术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的发展过程,这些发现丰富和完善了我们对战国时期学术发展史的认识。最后战国时期学术随着秦国的政治统一而统一,百家争鸣就此结束。秦王朝的文化专制阻碍了学术的自由发展。
其他文献
清末,面对着内忧外患,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中国教育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过度。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1904年学务大
城市经济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代表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近代南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南昌位于中部内陆地区,是近代一直未被列
南北朝流寓士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流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南北朝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本文在前辈学者对南北朝流寓士人研究的基础上,更为全面、系统地探讨
华北解放区的人民邮政是新中国人民邮政的前身,是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由抗战时的党政交通组织转化而来的。作为解放区的重要事业之一,人民邮政工作者发扬光荣传统,克服经验
江西自古就是粮食输出大省。清代的江西更是最主要的米谷输出地之一,成了周围邻省的粮食供应基地,为其顺利发展经济作物以及手工制造等行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在前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