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形”造型的提出和表述难度远超出了笔者最初的想象,原因一在于在《辞海》数目繁多的词条中甚至找不到对这个词;难点二在于以笔者所学,有关于“异形”的理论描述也如大海捞针般了无踪迹。但是,我们分明在看到《异形》影片的时候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在对着一个抽象或具象的陶艺、雕塑或平面造型在描述是个“异形”。它们之间有没有一种可能的连接方式和语言整理方式?同时,笔者在自己个人的创作中经常会遇到对造型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一些困惑,除了写实的造型外,有无“变形”这一基本形式语言本身有没有边界?“变形”和“异形”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创作中,“变形”的强度有着可变的弹性,这种可变的弹性有无一个相对量化和整理的一个尺度?是不是有一种相对可以归纳的造型形式来帮助我们在繁杂的图像世界中找到一种整理语言的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常态形”这样一个概念,相对于事物造型的“常态形”,对“常态形”进行了分类,通过对“常态形”的理解,引出了文中的“异形”概念,以及何以“异”于“常态形”而成为“异形”的理由。本文分八个章节,其中,“异形”与“常态形”、“变形”的关系等复杂的描述是为了导出文中第一章节“异形”的概念和特点,因为只有确定了这一部分的概念和特点描述,才可能为造型方式的梳理找到一种相对可以识别的图像参照的可能性得到延伸。第二章节分析了“异形”产生的心理因素和“异形”所带来的主体的审美体验。第三、四、五、六、七、八章节分别论述了“异形”与原始思维与原始艺术、“异形”与西方古典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古典艺术体系中不可能产生大量“异形”的理由和“异形”产生所要求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等。最后是文章的结论。“异形”的出现一方面和人的活跃的创造本能有着本质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对人自身复杂、重叠、交错和被压抑的意识的一种造型释放。对“异形”的研究和肯定不仅是对人自身心理世界,同时也是对人的创造本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