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痤疮患者进行问卷式流行病学调查,观察不同年龄段痤疮患者发病部位特征。2、观察导师临床治疗不同发病部位特征痤疮患者临床疗效,总结其治疗痤疮的经验。方法:1、通过对450例痤疮患者进行问卷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青春期12-18岁、19-24岁,青春期后25-50岁三个年龄段痤疮患者发病部位的特征。2、纳入180例痤疮患者,其中年龄在青春期12-18岁皮疹多发于额部的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A组60例,19-24岁皮疹多发于口周部、两颊部的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B组60例,25-50岁皮损多发于下颌部的肝肾不足型痤疮患者C组60例,同时根据随机原则将A、B、C三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A、B、C三组分别给予导师经验方清痤1号方、清痤2号方、清痤3号方口服,并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所有对照组均采用多西环素口服并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分别记录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8周GAG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疗效。同时随访停药1月后病情复发情况。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450例痤疮患者皮疹以口周(25.1%)、两颊(20.90%)最为好发,其次为额部(16.89%)、下颌部(15.56%)、鼻部(14.89%),胸背部(4.22%)、颈部(2.44%)最少;而在青春期12-18岁年龄段痤疮患者皮疹主要分布于前额部、鼻部,与其他部位相比P<0.01;青春期19-24岁痤疮患者皮疹主要分布于两颊、口周,与其他部位相比P<0.01;年龄25-50岁青春期后痤疮患者皮疹主要分布于下颌部,与其他部位相比P<0.01。2、经过8周治疗,A组、C组痤疮患者在第2周时,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相当(P>0.05),从第4周到第8周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痤疮患者在第2周、第4周时,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疗效相当(P>0.05),第6周、第8周时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个年龄段皮损评分情况对比:组间比较,治疗2周,A、B组P<0.05,C组P>0.05,治疗4周至8周,三组P值均(P<0.01);组内比较,从治疗2周至8周,三组P值均(P<0.01)。4、三个年龄段中医证候评分情况对比:组间比较,治疗2周,A组P<0.01,B组、C组P值均(P>0.05),治疗4周A组、B组P值均(P<0.01),C组P>0.05,从治疗6周至8周,三组P值均(P<0.01);组内比较,从治疗2周至8周,三组P值均(P<0.01)。5、治疗8周过程中,治疗组A组出现1例因空腹服药导致胃肠道不适、腹泻的患者,其余病人无其他不良反应。而痊愈病人停药1月后随访,治疗组A、B、C三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B、C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不同,颜面部痤疮皮疹的分布不一样,青春期12-18岁年龄段痤疮患者皮疹主要分布于前额部、鼻部;青春期19-24岁痤疮患者皮疹主要分布于两颊、口周;25-50岁青春期后痤疮患者皮疹主要分布于下颌部。2、导师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发病部位辨证用药:清痤1号方、清痤2号方、清痤3号方联合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治疗痤疮GAGS评分、远期疗效、中医症候评分改善均优于多西环素联合过氧化苯甲酰凝胶。3、导师根据不同年龄,部位辨证来治疗痤疮能更好地进行临床辨证,值得更深入地研究与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