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长汀县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从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裸地逆向演替,形成了大量红壤强度侵蚀区。由于红壤强度侵蚀区地表颗粒化严重、土壤温度高,植被无法通过自然演替进行恢复。近十几年来长汀县人民通过理念和技术创新,开展了一系列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试验,很大部分的红壤强度侵蚀区开始恢复,从退化侵蚀裸地→马尾松针叶林一马尾松针阔混交林恢复。由于缺乏红壤强度侵蚀区植被和土壤恢复机理方面的系统研究,对强度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群落组成和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缺乏了解,导致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盲目性较大,早期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如何揭示红壤强度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植被和土壤恢复机理成为当前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本文以空间换时间的研究方法,在福建长汀红壤强度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草地、草灌、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设立标准地,进行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群落和土壤的调查,研究红壤强度侵蚀区不同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为红壤强度侵蚀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壤强度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群落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随恢复阶段的增加,植被种类和数量均呈增大趋势,通过比较,草灌阶段向针叶林发展阶段过程中,物种增长最快,物种增加了14种,12科14属,分别为马尾松(松科松属、油茶(山茶科山茶属)、山矾(山矾科山矾属)、黄栀子(茜草科栀子属)、地惹(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杉木(杉科杉木属)、木蜡树(漆树科漆树属)、黄瑞木(山茶科红淡属)、酸味子(大戟科五月茶树)、算盘子(大戟科算盘子属)、格药柃(山茶科柃木属)、石斑木(蔷薇科石斑木属)、南方荚蓬(忍冬科荚蓬属)、茅莓(蔷薇科悬钩子属),其中草灌阶段到针叶林阶段增加幅度最大。2、红壤强度侵蚀区从草地阶段一常绿阔叶林阶段的恢复过程中,群落种类、物种多样性、土壤肥力指标均表现出增加趋势;草地阶段到草灌阶段,其植被组成、丰富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不大;草灌阶段和针阔混交林阶段的物种数量较接近,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也基本一致。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阶段的Pielou均匀度非常接近,草地阶段的均匀度最小。随植被恢复,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提高;除常绿阔叶林的均匀度指数外,其余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基本上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3、红壤强度侵蚀区不同植物恢复阶段的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呈增加趋势,表现为草地>针阔混交林>草灌>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土壤孔隙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土壤孔隙度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草灌>草地;土壤含水量表现为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草灌>针叶林>草地。可见随着植被的恢复,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逐步恢复。4、红壤强度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养分指标存在差异。随着恢复过程的进行,表层土壤养分呈增加趋势,植被的恢复改善了林地土壤养分状况。5、在同样降雨条件下,红壤强度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水土流失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草地>草灌>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其中草地阶段到草灌阶段的水土流失变化最为明显,侵蚀模数达287.24t/km2·a,此阶段植被种类有7种,较草地阶段增加了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说明随着植被的恢复,林地水土流失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植被恢复对于林地保水固土功能有较大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