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学研究表明,技术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针对技术而进行的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投入,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投入,是大多数技术被开发出来的过程和标志,从而现代经济学将R&D作为描述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的有效替代。R&D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发端,也是技术进步的前提。在现代经济活动中,R&D投入带来的技术进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但问题在于,R&D投入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效应?R&D投入背后的价值增长机制是什么?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 R&D投入有怎样的相互作用?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待于对R&D投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本文的研究主题。 本文首先研究阐述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及范畴。关于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涉及到一些相关理论范畴。论文首先阐述了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相关的研究成果,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R&D、R&D投入、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等概念进行了探讨和界定,并重点分析了R&D投入和创新主体的特征,以及R&D投入的动力机制理论,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接下来,论文以R&D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机制为研究重点,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Aghion&Howitt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公共研发机构的R&D投入变量,构建了两部门的R&D投入增长模型,完整地刻画了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指出公共研发部门和企业的R&D投入均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的作用方式有差异,并且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 近年来,关于R&D投入和技术进步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但关于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滞后效应的微观机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R&D投入的滞后效应及其分析框架,揭示并阐释R&D投入滞后效应的影响因素,依次分析各阶段产生滞后效应的微观机理。运用阿尔蒙多项式法构建了R&D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滞后效应模型,并利用我国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证明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 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推动技术进步来实现的,而技术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新知识的产生,因此,论文着重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R&D投入的成果——知识产权的特性,包括强排他性、不可分割性和价值创造性,以及这些特性对R&D投入带来价值倍增的机理,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对美国和韩国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实证研究,证明知识产权下R&D投入对产业发展存在长期且显著的价值增长效应。 最后,本文通过对美国、韩国与中国在R&D投入、专利产出和专利价值增长能力方面进行的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从中发现中国目前存在着R&D投入总量不足,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专利产出效率较低,且质量不高,自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较少,专利产业化率较低等问题,从而导致专利之经济价值的创造能力较弱,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己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上述研究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深化对R&D活动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认识,而且对于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