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仅是一种驱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强、科学素养的提出与新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学科地位也逐渐提高。而且教育部规定从2017年秋季开始,小学科学课程从原来的三年级开始开设提前至一年级且每周不少于一课时,这说明科学课程已成为小学的主要学科之一。科学教师作为科学课程的传播者,其教学行为与课堂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关注的往往只是表面显而易见的行为,而教师如何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最优程度呈现给学生,学生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发展自我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往往被忽略。因此本研究以石河子市小学科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其“课堂教学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进行量化统计,并结合访谈和课堂观察从课堂语言结构、师生课堂情感、课堂沉寂和教学技术使用四大维度对视频课例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探寻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策略及合理化建议。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结果发现在实验型课程中,教师能够合理使用讲授,避免课堂沦为教师的演讲场地、教师提问能够诱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动手”与“动脑”、除了使用讲授法,教师还能够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引导;在结合型课程中,师生间的情感氛围融洽。两种课型均存在不足,这些不足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一、在两种课型中,教师都忽略了反馈与评价的正强化作用,学生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正面反馈,学习欲望降低;在课堂教学中存有较多的“沉寂”现象,课堂效率下降;教师的教学理念无法有效支撑其教学行为。二、在实验型课程中,教师提问数量少,不利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实验探究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抓住探究的关键点,只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忽略了探究过程的重要意义。三、在结合型课程中,教师通过“讲授”和“指示”行为直接控制课堂;教师经常呈现封闭性问题和没有联系的连续性问题导致其提问质量不高;课堂互动较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交流都受到了限制。基于上述不足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与建议:一、共性问题的改善策略:(一)采用多元的积极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把控课堂大方向,提高应变能力;(三)用教学观念指导其教学行为。二、差异性问题的改善策略:(一)针对实验型课程的改善策略。1.以积极的态度循循善诱;2.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提高教师科学探究能力,采用不同的探究标准。(二)针对结合型课程的改善策略:1.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2.提升提问质量,避免无效教学;3.关注学生的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