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ESD术后是否需要二次行食管癌根治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7月——2015年6月消化内科收治的215例早期食管病变患者和胸外科收治的208例术后病理提示为T1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通过术后常规病理结果比较内镜治疗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行内镜下ESD术治疗215例患者,共227个病灶均一次完整剥离,剥离成功率为100.0%。单个病灶203例,其中上段21例,中段148例,下段34例,12例患者中段+下段各1处病灶,74个病灶长度≥3.0cm,一次最大切除病灶长度8cm。ESD术后病理结果提示:34例(15.81%)患者术后切缘呈阳性表现,其中粘膜内0例(0/105),粘膜肌层14例(14/76),粘膜下层16例(16/30)肌层3例(3/4);61例(28.37%)患者术前病理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流变或重度不点型增生,术后发现癌变组织,其中粘膜内2例(2/105),粘膜肌层32例(32/76),粘膜下层24例(24/30)肌层3例(3/4);20例患者ESD术后于我科追加行食管切除手术,术后病理结果示7例肿瘤TNM分期升级,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T1a和T1b期各2例)。外科手术患者共208例,上段31例,中段126例,下段43例,双个病灶8例。行传统开放手术121例,微创手术87例,所有病灶均一次完全切除,术后常规病理结果显示:3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粘膜内0例(0/26),粘膜肌层9例(9/39),粘膜下层30例(30/143);10例出现脉管内癌栓,粘膜内0例(0/26),粘膜肌层2例(2/39),粘膜下层8例(8/143)。结论根据ESD和外科根治手术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TO-1a期且切缘为阴性的患者,病变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极低,内镜下ESD治疗有效,病灶可完全切除,可达到和外科根治术同样的效果;而病变侵犯粘膜下层及更深层次,发生淋巴管及微血管浸润的几率明显增大,对于ESD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病变侵犯达到粘膜下层、切缘阳性、术后病理发现癌变组织、癌细胞呈中、低分化者,推荐追加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