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部头木刻鼓词小说是书坊首次将盲艺人说唱的“世代累积型”作品刊行于世,这是鼓词小说由“口头说唱”转换为“文字阅读”的划时代改变。这一转变使得带有一个时代特征的数百种中国传统的说唱鼓词小说能够保存下来,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学和文化特征,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和语言习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素材”。目前,学界尚未有针对部头木刻鼓词小说的专项研究,本论文以六十二部成套的部头木刻鼓词小说《二下南唐》为切入点,试图通过个案研究探索整个部头木刻鼓词小说的共性特征以及创作来源,并对这种产生于清代的文学及其文化现象进行初步解读。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部头木刻鼓词小说的定义阐释。“清代部头木刻鼓词小说”从属于“清代木刻鼓词小说”,“清代木刻鼓词小说”学界已有定论,本章将在此基础上,对“清代部头木刻鼓词小说”进行进一步概念界定和探讨。第二章:《二下南唐》版本考略。本章主要从《二下南唐》的刊行时间、外部特征以及内容结构特征三个方面来论述,目的在于通过对《二下南唐》个案的分析,揭示清代部头木刻鼓词小说文本所持有的共性典型特征。第三章:《二下南唐》鼓词小说的创作来源。《二下南唐》这样的“世代累积型”作品,其内容既融合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又杂糅了民间故事传说,本章从这两面入手,试图了解该类文学形态产生的最初“面貌”以及创作者凝聚在故事文本中的感情寄托。第四章:《二下南唐》其他鼓词版本。当《二下南唐》的说唱故事由“口头”转为文本阅读之后,其文本传播形式在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本章以清代文和堂木刻鼓词小说《双锁山》与民国时期石印本鼓词小说《困龙传》为例,将二者分别与《二下南唐》进行比较,分析这些鼓词版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二下南唐》及其类似的部头木刻鼓词小说,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生活场景、语言词汇、人文关爱、思维逻辑和理想寄托,可谓一幅活态的“清代社会生活史”画卷。“清代部头木刻鼓词小说”的研究刚刚开始,方兴未艾,这是一个值得学者倾注更多汗水和心血浇灌的新的领域,但愿这个“新”文学现象的研究能为清代人文学科等诸方面研究提供借鉴和带来福音。本论文尚有不足之处,也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