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跨文化交际的历史是短暂的;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发展过程,它却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这一现象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接触和交往越发频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互联网更把全世界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了。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和人们交往的频繁都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今天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因此,“跨文化交际”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众望所归的理念,并且引起各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传统的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大多是从文化特征的描写出发探讨交际的过程。但是,文化特征毕竟是抽象的总体特征,而交际是发生在个体层面上的交际,是人际间的交际。用总体的文化特征来指导个体间或人际间的交际,难免会出现一些由于文化定势而引起的问题。而且学者们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文化定势,其一特点是将定势看作社会认知过程的一个静态因素。本篇论文,欲采用辩证的立场,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研究定势,把定势置于跨文化交际的动态过程中,对其可变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量。作者在考察了前人对文化定势的定义,总结出了一个比较中性而综合的定义:文化定势是人们思想上对文化的抽象与概括;它代表了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民族、性别、社会阶层、宗教等)成员所持有的看法。为了使人们能对定势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为本文所作研究铺平道路,论文第一章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以及和文化定势有着密切关系的定义—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第二章以相当的篇幅对文化定势的定义,形成,分类,可变性特点,人们文化定势的获取途径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作了介绍。第三章介绍了文化定势的信息来源,并对其进行动态研究,进而从理论上说明了文化定势的可变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拟通过研究,考查文化定势的可变性特点及其根源。本文作者设计了一套问卷为调查工具。为了使本文研究更有实际意义,作者对处于四个年龄段(不满24岁,25-36,37-50及50多岁)共216名(72,86, 31,27)从事不同职业的中国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而挑选他们较熟悉的美国人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另一方。该问卷分为两部分:问卷一调查美国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中国人心目中定势的内容,问卷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调查他们获取定势的主要途径和影响因素,以及定势对他们之间交际的影响。问卷收集后,作者用量化的方式对比分析各年龄段的中国人对美国文化及美国人的文化定势的不同,说明其可变性。调查对象对问卷二中部分问题的回答也提供了他们文化定势的信息来源。对结果的分析表明,媒体是调查对象获取定势的最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旨在提高大众对语言学习与文化研究相结合之重要性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实证考察和深入研究提供一个较有价值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