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皆处于变迁、过渡转型之中。它一方面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悄然改变着我们生存所依赖的社会资源,甚至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正如俗语所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自20世纪80年代起,民办高等教育在艰难的复兴之路中摸索前进,并迅速发展起来。民办高校起初期冀以规模争夺优势,最终结果却适得其反,因而以质量为旨规的内涵建设成为其必由之路。“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奠基者,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其生存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民办高校若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时刻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政府、社会对民办高等院校及其教师存在些许认知、情感和制度伦理等方面的偏颇,造成教师的非友善的生存环境,以致很多民办高校教师处于不乐观的生存状态,进而影响其生存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本文试图遵循“历史考察、实践观照、问题梳理、成因阐释和对策提出”的指导思想,采用叙事研究方法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研究。通过与Y学院的三位教师进行深入交流,聆听他们在入场抉择、身临其境和未来期望中内心声音和具体典型性故事,揭示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处于生存与职业、物质和精神交相互动的历史境遇中面临的生存状态。通过分析得出:Y学院教师工作环境和谐、职业认同感高,但教师们的身份地位不明、工作负荷过重、专业发展受阻、职称评审过于严苛、组织归属感不强等。基于此,从传统文化的滞差效应、政策制度的伦理性偏失、民办高校管理模式的固着化、教师职业普罗化、个体生命者的意识方面分析原因,进而从宏观把控、微观调整、文化熏陶和个体统整的方面提出解蔽路径。其中,宏观把控方面包括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益监督均衡机制、明晰民办高校教师身份地位、完善资金运筹机制等等,通过加强顶层制度建设来建构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熏陶方面包括萃取传统文化精髓,建设和而不同的文化、注重社会参与合作的文化、加强和谐共生的文化熏陶等,改变社会的偏见从而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微观调整方面包括型塑独特的管理理念、健全教师的各种管理机制等,以提供绿色的制度保障以创建和谐校园。个体统整的方面包括转变“随遇而安”的观念、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型塑民办高校教师自我生存的意识,进而促进教师的自我整合,改善民其生存状态,以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