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结康对噁唑酮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ericwu87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溃结康不同剂量及不同给药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治疗作用。通过观察记录大鼠进食、毛色、活动情况和体重增长情况;大便性状;结肠大体标本;肠黏膜损伤与修复等情况,以明确溃结康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为该药物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噁唑酮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建立。将12只大鼠随机分为噁唑酮造模组和正常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通过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和精神状态等一般临床情况,观察粪便情况(便潜血、血便、腹泻)。1周后处死取结肠组织,观察大鼠结肠组织损伤情况,证实溃疡性结肠炎形成。2.分组: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为灌胃组:包括灌胃正常组、灌胃模型组、灌胃阳性对照药物(美沙拉嗪)组、灌胃溃结康高剂量组、灌胃溃结康中剂量组、灌胃溃结康低剂量组;灌肠组:包括灌肠正常组、灌肠模型组、灌肠阳性对照药物(美沙拉嗪)组、灌肠溃结康高剂量组、灌肠溃结康中剂量组、灌肠溃结康低剂量组。3.药物治疗:实验首日大鼠背部滴涂噁唑酮致敏,24h后开始给予不同浓度受试药物或相同体积的蒸馏水进行干预,每日1次。实验第6d行噁唑酮灌肠造模,造模24h后继续连续药物干预6d,末次给药后继续观察记录24h。4.疗效评价:每天观察大鼠的饮食、体重、毛色和精神状态等一般临床症状,观察是否出现腹泻、便潜血阳性,进行DAI评分。试验结束后记录溃结康灌肠给药或灌胃给药对大鼠血清IFN-γ、IL-1、IL-4和IL-10、肠黏膜中Gln的含量的影响,并观察药物对大鼠结肠组织损伤评分以及病理学的影响,与相同给药途径正常组、模型组和阳性对照药物(美沙拉嗪)组进行比较。结果:1.噁唑酮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可引起大鼠体重下降,便潜血阳性或肉眼血便,DAI评分增高,观察结肠大体标本形态,肠黏膜损伤等情况,证实噁唑酮灌肠造模可以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形成。证实噁唑酮可以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2.灌胃给药治疗组、高剂量灌肠给药治疗组及中剂量灌肠给药治疗组DAI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IFN-γ水平及IL-1水平未见显著性差异。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血清IL-4、10水平,其中阳性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灌肠给药溃结康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著升高模型组肠黏膜Gln含量(P<0.01,P<0.01,P<0.05)。溃结康高、中、低剂量灌胃给药组及阳性对照组可一定程度上升高肠黏膜Gln含量,但与模型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各药物干预组均可降低噁唑酮模型大鼠肠黏膜大体评分及组织评分,其中尤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1,P<0.01)。3.溃结康灌肠给药作用更为明显,优于灌胃给药方式。结论:溃结康灌肠或灌胃两种给药方式对缓解噁唑酮诱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中尤以溃结康灌肠给药高剂量组作用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本课题以2H-苯并[b][1,4]噁嗪-3(4H)-酮为模板,合成并表征了7个化合物7-((苯胺基)甲基)-4-正丙基-2H-苯并[b][1,4]噁嗪-3(4H)-酮(44a),4-正丁基-7-((苯胺基)甲基)-2H-苯并[b][1,4]噁嗪-3(4H)-酮(44b),7-((邻-甲苯胺基)甲基)-4-正丙基-2H-苯并[b][1,4]噁嗪-3(4H)-酮(44d),7-((邻-甲苯胺基)甲基)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健全,创业教育模式独具特色.本文研究创业教育模式特点,分析美国创业教育典型个案.美国创业教育模式多元化发展,以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创业教育中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要深入挖掘语文中的“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
细叶杜香(Ledum palustre L. var. Angustum E. Busch)是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香属(Ledum)植物,在我国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也有分布,资源十分丰富。细叶杜香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芳香价值。本论文建立了同时测定细叶杜香中秦皮乙素、秦皮素、金丝桃苷和槲皮素4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结合生态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域细叶杜香
系统分析"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3+X"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丰富专业内涵,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IT人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学校")IT专业自2013年开始尝试进行"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共生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