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和生态屏障,具有极显著的地理意义和科研价值。生态资产作为绿色GDP,核算其价值,是明晰区域生态健康和环境承载力的手段,监测生态资产动态变化和驱动机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为防范生态风险提供实时预警。本文基于生态资产遥感估测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获取土地覆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生物量和植被覆盖度等生态参数,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影子工程法等一系列工程技术,得到自然资源价值、生产有机物质、大气调节价值、涵养水源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和营养物质价值6个生态资产分量,利用空间叠加得到秦岭生态资产空间格局分布,并分析了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在类型尺度上,林地的最大斑块指数(LPI)高于其他地类,林地优势明显,其次是草地和耕地,耕地的斑块密度指数(PD)高于其他地类,其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较多。草地、耕地、林地的景观形状指数(LSI)较高,其边界由于地形等限制呈不规则分布,而建设用地等分布较为规则。耕地和未利用地的景观分割指数(DIVISION)较高,耕地主要因为秦岭独特地形导致其分布零散,而未利用地则是分布少,不集中。林地的聚集指数(AI)最高,结合LPI指数,说明秦岭林地分布连续;在景观尺度上,PD、LPI、DIVISION指数没有连续的升降趋势,秦岭整体景观格局变化不剧烈。(2)秦岭3a的NPP在空间上大体呈东部低,西部高的格局特征,其值在400 g C·m-2·a-1以上的分别占总面积的63.39%、82.46%和66.58%,NPP整体积累良好。秦岭生物量和植被NPP空间分布格局上较为相似,空间结构特征基本表现为同向性,生物量西南地区明显高于东北地区,东部区域由于地类复杂破碎,呈高低值相间的格局。秦岭植被覆盖度基本大于0.5,全区植被呈高覆盖度格局。(3)对于秦岭地区来说,植被所发挥的生态效益中,自然资源价值贡献度最高(25.04%),3a的均值为820.25×108元,而保育土壤价值(20.56%)和涵养水源价值(20.50%)贡献度大致相同,3a的均值分别为673.66×108元和671.78×108元,大气调节价值比重占18.51%,3a的均值为606.40×108元,营养物质价值比重占12.84%,3a的均值为420.55×108元,而生产有机物质的贡献度最低,占2.55%,3a的均值为83.76×108元。(4)秦岭2005、2010、2015年生态资产价值分别为3330.60×108元、3580.57×108元、2787.81×108元,3a均值分别为4.46×104元/hm2、4.78×104元/hm2、3.74×104元/hm2,生态资产高值主要分布在秦岭南部,低值则分布在秦岭北部,由南向北大致逐渐较少。(5)秦岭生态资产格局各驱动因素中,自然因素对生态资产的驱动作用要比社会人为因素强,降雨和温度与生态资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4和0.431,且都显著正相关,不同地形条件下,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和降雨等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态资产格局存在地形分异规律。社会经济因子与生态资产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资产的驱动分为正向积累(如退耕还林还草、各类防护林工程以及高路公路沿线绿化等),反向损耗(如城市扩张带来的周边植被破坏、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