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黄酸诱导基因-Ⅰ及趋化因子受体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内容分为两部分  论文Ⅰ 视黄酸诱导基因-Ⅰ蛋白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s)主要包括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及包涵体肌炎(inclusionbody myositis,IBM)三个亚型,是一组获得性骨骼肌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DM和PM在国内较常见。IIMs的免疫病理机制至今尚未阐明。通常认为:DM是体液免疫介导的一种累及皮肤和肌肉的微血管病变,而PM的病理过程则主要由细胞免疫介导。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除了前述的适应性免疫机制外,Ⅰ型干扰素介导的固有免疫机制在IIMs(尤其是DM)的发病机制中同样起重要作用,其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被认为是Ⅰ型干扰素的主要来源。人体内抗原提呈细胞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和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ed geneⅠ,RIG-Ⅰ)蛋白两种途径激活Ⅰ型干扰素系统。而IIMs中pDCs以何种途径产生Ⅰ型干扰素目前仍不清楚。  目前国外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多种TLRs(包括TLR2、TLR3、TLR4、TLR7及TLR9等)在IIMs肌肉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其被认为在IIMs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病理机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之前的研究中也证实在DM肌肉组织中中pDCs与TLR7/9存在广泛的共表达,提示DM肌肉组织中pDCs可通过TLRs途径产生Ⅰ型干扰素。而RIG-Ⅰ在IIMs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功能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  目的:  明确RIG-Ⅰ在IIMs肌肉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并结合RIG-Ⅰ的功能探讨其在IIMs免疫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我们选取了40例DM/PM患者,其中DM和PM各20例。同时选取4例肌活检未见明显异常的病例作为正常对照以及4例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 FSHD)病例作为疾病对照。所有活检肌肉标本均进行HE染色及RIG-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Western-blot定量检测肌肉组织中RIG-Ⅰ的表达含量;并用双重免疫荧光方法检测DM/PM肌肉标本中RIG-Ⅰ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特异性表面标记分子CD303的共表达。  结果:  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RIG-Ⅰ在正常肌肉组织中无阳性表达,而在DM和PM中可见明显阳性表达,以炎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阳性表达以及坏死和再生肌纤维胞浆处的非特异性弱阳性表达为主,另外在伴有束周萎缩的DM中尚可见RIG-Ⅰ在束周肌纤维胞浆中的强阳性表达,而在FSHD中则仅见坏死和再生肌纤维胞浆处RIG-Ⅰ的非特异性弱阳性表达。  2、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DM/PM肌肉标本中,未检测到RIG-Ⅰ与CD303的共表达。  3、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包括FSHD和正常对照)DM/PM组肌肉组织中的RIG-Ⅰ表达含量显著上调,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RIG-Ⅰ在DM/PM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含量显著上调,提示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IIMs免疫病理机制过程,结合其分布特点及功能推测它可能参与了调节Thl细胞因子诱导的趋化因子表达,而在Ⅰ型干扰素介导的固有免疫病理机制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  论文Ⅱ 趋化因子受体介导的皮肌炎肌肉组织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募集  背景:  皮肌炎(DM)是一种公认的获得性骨骼肌自身免疫性疾病,为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s)的一个亚型。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长期以来DM被认为是体液免疫介导的适应性免疫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除适应性免疫外,Ⅰ型干扰素(IFN-Ⅰ)介导的固有免疫在DM免疫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肌束周围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局部聚集被认为是导致IFN-Ⅰ在肌束周围过度生成的原因,但目前尚不清楚DM肌肉组织中聚集的pDCs的来源及迁移途径。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认为:循环中的pDCs可能是通过一定的机制募集到SLE相应靶器官中(如皮肤或淋巴结),而多种趋化因子受体如CXCR3、CXCR4及CCR7及其相应配体在pDCs的迁移及成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上述受体是否参与了DM肌肉组织中pDCs的募集,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方面的研究。  目的:  明确趋化因子受体CXCR3、CXCR4及CCR7在DM肌肉组织与外周血pDCs上的表达特点,进而探讨DM中趋化因子受体对pDCs的募集作用。  材料与方法:  对DM肌肉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和CXCR3/CXCR4/CCR7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应用Western-blot定量分析CXCR3、CXCR4和CCR7在DM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pDCs表面标记分子CD123分别与CXCR3、CXCR4和CCR7抗体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s中pDCs所占比例以及及CXCR3/CXCR4/CCR7在外周血pDCs上的表达。  结果:  肌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CXCR3/CXCR4/CCR7均大量分布于DM/PM肌内膜和肌束膜浸润的炎症细胞上,此外CXCR4和CCR7还表达于DM组、PM组及正常对照组的肌内血管壁上;Western-blot定量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PM组肌肉组织中CXCR3/CXCR4/CCR7含量显著上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DM组与PM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发现DM肌肉组织中存在较多CXCR3/CXCR4/CCR7阳性的pDCs,而PM及正常对照中pDCs数量很少;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DM/PM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pDCs含量显著减少,且pDCs上CXCR3表达显著上调, CXCR4和CCR7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DM肌肉组织中pDCs主要由外周血中募集而来,CXCR3、CXCR4及CCR7可能均在pDCs的募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上述受体在pDCs迁移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干预性早产的病因,分娩方式,分娩时机及对母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4例干预性早产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早产发生率为6.33%,其中干预性早产占42.05%。
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al melanoma,CM)是成年人最多见的眼内恶性肿瘤,CM转移后死亡率可高达50%。国内外尚无有效、统一的CM治疗标准。在我国CM的基础研究报导很少,主要以临床分
摘 要:近年来,许多中职院校在强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结合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展开了新型的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的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为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而本文,即面对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一体化展开分析,讨论这一改革对学生的意义,并根据经验,提出其可以做出的改进。  关键词: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一体化教学  1引言  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在一体化改革提出
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是近年来用于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激光疗法。该治疗方法的特点是采用低能量、大光斑、长时间照射,使局部组织低升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