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队离退休干部即军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军休干部为革命的胜利、民族的解放及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艰苦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卓越贡献。做好军休工作,把军休干部安置妥当,这对于鼓舞军人士气,稳定军心,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以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军休干部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离休前他们是军人,是国家干部,有着区别于一般群体的特质,且这种特质会伴随他们一生,难以改变;同时,离休后他们是退休的老年群体,与一般的老年群体有着共同之处。在从军队到地方的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改变,军休干部除了会面临一般老年人继续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之外,还要经受一个更加严峻的挑战——从一名“军队人”转变为一名“社会人”。军休干部离开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已经习以为常的部队环境,来到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环境中,他们的适应能力经受着很大程度的考验。尤其是低龄军休干部(年龄介于60岁至69岁之间的军休干部),相对于年龄为80岁及以上的高龄军休干部,他们离休来到地方的时间较短,面临的继续社会化问题更加严重,解决继续社会化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因此,笔者将低龄军休干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部分低龄军休干部经过自身的努力是可以适应地方社会生活的,但也会有部分低龄军休干部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在离开部队之后会感觉与社会脱轨,难以融入其中,社会特性消失,变得失落、焦虑、自闭,进而出现自我认知不准确、角色定位不清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有困难、社会参与和重新树立自我有困难等适应性问题,需要借助外力为他们搭建桥梁和纽带,学习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扮演好新的角色,通过继续社会化重新与社会接轨,以走出适应不良的困境。本研究笔者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从深入访谈重庆市Y军休中心30名低龄军休干部入手,对低龄军休干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低龄军休干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界定其继续社会化的需求。基于此从30名低龄军休干部中选取了9名社会适应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低龄军休干部作为干预对象,以继续社会化理论、增能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开展了9节小组活动,从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社会参与层面三个不同层面介入低龄军休干部的角色转换问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问题、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余热等问题。研究发现:小组工作的介入在个人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的增能促进了低龄军休干部的继续社会化,增强了低龄军休干部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在社会参与层面的增能有些乏力,成效主要体现在提升了低龄军休干部社会参与意识这一方面。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工作介入军休服务管理这一较为薄弱的研究领域,力求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到一起,这对于累积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推动军休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本研究也存在着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而缺乏量化工具的运用,介入方法单一,理论反思不足等方面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