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地方观念和行为倾向:来自西非加纳的证据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世界经历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多种影响,如气温飙升,健康问题,生活方式的改变,资源的稀缺及多变的气候模式。包括加纳在内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正在经历着温度飙升,干旱及持续的洪水泛滥。由于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改变个人行为变得极为重要。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并确保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缓解和应变策略。大多数关于加纳气候变化的研究集中在城市贫民窟中的性别观念,加纳农村地区的小农户以及能源、卫生、农业领域的气候变化预测方面,还未有研究关注到当地人对气候变化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尚未有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从加纳当地人的视角出发应用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开展此类研究。同时,对气候变化缓解和适应的行为意向进行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农民、教师、职员、科研人员等收集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为确保内容效度,本研究采用早期研究中的量表。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发现气候变化知识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有显著影响。感知气候变化风险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态度有显著影响,但对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气候变化的行为倾向具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如今,在日本的神户,一位少年正在用他的手机学习一项新技巧;在澳大利亚的悉尼,一家小企业的老板正在询问专业圈里在线同行购买哪一种学习管理系统的软件;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一位母亲正在网上寻找治疗孩子发烧的药品;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有人正在通过他的博客、网站或者他正在研究的维基词条与世界上的其他人分享着信息。这一条一条的信息,或者说这些学习片段,会很快在在线社区制造兴趣和话题。这个过程促进了话题讨论的开展
期刊
去新吃加榴坡莲马,里红士色他小路庙的前“面空,军几榴只莲亮摊晃”晃的小灯泡齐齐射出白光,照得“空军榴莲摊”、“包好”、“包甜”、“包吃”以及一连串同样用红色大字书写的榴莲的芳名格外显眼。摊主老伯最会说笑,你问他这摊为何叫做“空军”,他想也不想便低头答道:“因为我以前是空军啊。”但隔天再去,问同样的问题,他便笑嘻嘻改口:“本来开摊的时候想要叫做冠军榴莲摊的,但我到底谦虚老实,临到头觉得自己叫自己冠军
期刊
惠特尼·休斯顿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是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家里赶稿子。傍晚七点,吃当天第二顿饭,突然胃痛难忍。胃一直是我身上最强大的器官,这次的疼,突如其来。  惠特尼48岁,这个年龄,去得有点早。我第一次听到她,1986年,我正在复旦读二年级。《至高无上的爱》(The Greatest Love of All),上海的电台天天唱个不休,啊啊,那声音,确实是有点至高无上的味道。  对中国的欧美流行乐听众
期刊
首先,我是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才是我找到自己声音的地方。我曾前往世界各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授永恒普世的原则中,从而启发人们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生活的目标和使命。从会议室、政府办公室到教室、起居室以及社区中心,我与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人们都打过交道。在这些活动的参与中,我被以原则为基础的学习转换能力所折服。  追求知识是一种令人兴奋的过程,特别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学习的速度和学习的需求一直在增长
期刊
有些企业喜欢调查员工满意度,而且是一年一度的,通过问卷、访谈等各种方式调查。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员工满意度重要吗?或者说有那么重要吗?  关于这个问题,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很满意他的工作,可能是因为他能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满足,也可能是因为这份工作足以让他养家糊口。一个人不满意他的工作,可能是因为他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也可能是因为他想要有所长进,想要改善他和所属团队的表现,想
期刊
“不合常规”的幸福调查爆红网络  “你幸福吗?”  “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  “你幸福吗?”  “我姓曾。”  从9月29日推出,到10月7日播放完毕,《你幸福吗》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节目中,央视走基层的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而采访对象面对的都是同样的问题:
期刊
无所事事的流浪汉靠在墙边不假思索地说,“我才不幸福,一分钱都没有了,有什么幸福的”;  坐在公园里晒太阳的新婚夫妇被问到过去十年最高兴的事时,两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结婚了”,然后四眼相对而笑;  闲坐在商店门口的女孩定义幸福为“做自己梦想做的事情,并与人分享”,但面对讲出过去十年中最高兴的事这一问,却思考良久连说了六个“我不知道”;  与朋友坐在中央公园闲聊、已93岁高龄的老太太说幸福就是“知足
期刊
喜马拉雅小王国不丹以两件事著称于世。一是很高的签证费(这减少了游客的流入),二是重“国民幸福总值”、轻经济增长的政策。这两点是相互关联的:游客增多或许能刺激经济,但会破坏不丹的环境和文化,长远来说有碍幸福。  我头一次听说不丹欲尽量增加民众幸福时,纳闷这是否能落入实处,抑或只是政治口号。上个月,我赴不丹首都廷布参加一场有关“经济发展与幸福”的讨论会(会议主持人之一是不丹首相吉格梅·廷莱),认识到那
期刊
失业  “我现在还有一份工作,但我已能想象自己在麦当劳上班的样子了。不会太久。”2012年9月25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摄影师纳支奥·坎帕诺(Nacho Gomez Campano)这样描述自己的困顿。  坎帕诺32岁,他供职的媒体公司受雇于西班牙外交部。即便如此,他依然感到自己的工作岌岌可危,“如果政府资金继续减少,就有可能中止与公司的合同,那我就会失业。”  坎帕诺的情况比姐姐已好了不少。他
期刊
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之后,从上到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我们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  2006年,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说时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与幸福指数”。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2011年“两会”召开前,在与网友交流时,总理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阐述什么是“幸福感”。总理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