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应用科学基础的数学在20世纪的发展,抵得上过去的几百年,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将注意力放在了培养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才上,强化数学课程的应用意识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在“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数学教育也同样把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如何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将来更高层次的数学应用教学夯实基础,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 数学知识的应用分为内部应用和外部应用两部分。数学应用意识是指学习者运用数学理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心理倾向性,是数学观念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在:当学习者面临着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有关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当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又能主动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结合数学应用的模式,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指出了二者的不全等关系。 在对比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期的观点,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学生“数学有什么用”和“怎样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初中阶段却是数学应用教育最薄弱的时期。本文从教材、教学、学习和评价体系等四方面对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原因探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策略。 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教学的基本要求是: 1.“专才+通才”的教师初中生在学习方面对教师仍有较大的依赖性,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数学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确立以主体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2.正确的层次定位初中阶段的数学应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利用现成的公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对已经加工提炼过的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求解;三是对原始的实际问题情境进行加工分析,判断出主要、次要因素后建立模型求解。教师要根据相应的教育阶段和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 3.保持“数学应用”与“双基”之间的良好平衡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扎实,数学化的能力才会越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4.符合学生的学习准备性数学应用教学应考虑到初中生知识和经验积累较薄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难度、量度和深度,安排适切的教学内容。适当而贴切的目标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准备水平的力量。 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包括: 1.在良好的实际问题情境中建构学生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前提条件。由于思维发展的连续性和相互重叠性,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初中生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仍要借助低水平的思维,即具体经验的支撑。由学生熟悉的常识情境引入新知,创设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会使学生在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数学新知的建构学习。 2.发挥应用题教学的作用,促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可以分解为理解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成败正确归因,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元认知是决定数学应用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自我体验越多,元认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3.倡导合作学习与社会实践,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仅靠教师分析、学生模仿的应用教学只能使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态度处于最低水平。为了保证班级整体应用意识和能力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努力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良好的整体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增加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 4.建立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重在自我评价和定性评价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评价过程中,应发挥评价合力的作用,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量评价可以采用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方式,定性评价主要采用评语的形式,尽量采用能指出学生努力方向的顺应评语。这样既能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今后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