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制度谈判中,观念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以国际海底制度为例,研究观念对国际制度谈判的影响途径和具体影响。国际海底空间辽阔、资源丰富,国际海底制度谈判全程受到观念重大影响。本研究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从认知主义的角度研究观念对国际制度谈判的影响。基本观点是,观念影响国家对其利益的认定以及实现利益途径的选择;国际制度谈判中,观念的一致可以减少各种竞争性谈判方案的数量,有利于谈判形势的明晰;一致的观念可发挥联盟的焦点和粘合剂作用,而分歧的观念则导致有关联盟间矛盾的突出和强化。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观念的一致性对国际制度谈判产生重要影响”的假设和四个推论。 本文采取文献和案例分析法,通过大量历史文献研究国际海底制度谈判,并主要按时间顺序将谈判分成四个阶段:国际海底制度的源起、国际海底范围的确定、国际海底制度的初步达成、两套国际海底制度的“冷战”以及国际海底制度的最终确立,分别研究观念在各个阶段谈判中所起的作用,这四个阶段实际上是作为四个案例,用于论证上述基本观点和假设。 马耳他帕多大使1967年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国际海底问题,并给国际海底及其资源贴上了“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标签,拉开了国际海底制度谈判的序幕,从此,“历史被改变方向”。国际海底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国际海底范围问题,拉美国家提出“发展中国家争取200海里海洋权”观念,迅速动员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建立实际上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客观利益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推动了国际海底范围的确定。20世纪70年代,国际海底及其资源被发展中国家赋予“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使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观念本质冲突,经10年艰难谈判,于1980年在“平行开发制”僵硬平衡和脆弱妥协的基础上,初步达成国际海底制度。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保守派领导人上台,提出“国际经济自由化”,反对“国际经济新秩序”,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观念的冲突激化,西方国家反对1980年达成的国际海底制度,并另搞一套国际海底制度,两套制度“冷战”。到80年代末,随着“国际经济自由化”观念取得主导地位,联合国秘书长主持谈判,按市场原则对1980年国际海底制度进行实质性、大范围修改,统一的国际海底制度最终确立,由于观念的一致,谈判较为迅速和顺利。 上述研究证明了本文核心观点和假设基本符合事实,文章最后提出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权力在国际海底制度谈判中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角色以及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