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髌骨脱位中股骨前倾影响滑车发育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股骨前倾与髌股关节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病因比较复杂,下肢旋转因素评估需要下肢髋、膝、踝三关节的CT扫描,因此其具有很大的隐匿性,在既往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常常被忽略。然而,旋转因素,尤其是股骨的前倾,在髌骨脱位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股骨前倾对髌股关节的形态学的影响却少有文献报道,并且结果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测量分析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的CT影像,来探讨股骨前倾角与髌股关节形态学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的64例患者84膝的影像学资料,测量股骨前倾角、髌骨倾斜角和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以及反映股骨滑车形态的指标如外侧髁、滑车沟和内侧髁的高度,滑车沟角,外侧髁和内侧髁的关节面倾斜角等。应用统计学分析上述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所测的股骨前倾角为25.26°±7.71°,滑车沟角为144.20°±11.42°,髌骨倾斜角为26.36°±8.98°,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为18.39±4.09mm。股骨前倾角与反映滑车形态的指标包括滑车沟角未见明显的相关性(r=0.001,P=0.991)。股骨前倾角与髌骨倾斜角具有相关性(r=0.384,P=0.000),与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显示明显的相关性(r=0.489,P=0.000)。
  小结:股骨前倾与股骨滑车沟角未发现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可能由于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股骨前倾与髌骨倾斜角、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存在相关性,提示在评估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危险因素时,应注意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股骨前倾可能是复发性髌骨脱位需要优先评估的病理因素。
  第二部分增大股骨前倾建立髌骨脱位合并滑车发育不良的实验模型
  目的:内侧软组织松解,伴随或不伴随外侧支持带结构的紧缩缝合是制作髌骨脱位模型的最常用的方法,仍而模型忽略了骨性力学因素在髌骨脱位中的作用,并且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股骨前倾增大在髌骨脱位中的作用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而当前没有相关的文献来利用改变股骨前倾来制作髌骨脱位的模型。本研究拟应用发育期实验兔通过手术增大股骨的前倾角来制作髌骨脱位的模型,并观察股骨滑车的发育。
  方法:将20只3月龄新西兰幼兔纳入研究:右膝作为实验组,接受股骨旋转截骨手术;左膝未做任何处理,纳入作为对照组。手术采用股骨远端截骨内旋转来增大股骨前倾,术后观察4月至骨骼成熟时,将股骨远端进行Micro-CT扫描,测量外侧髁、滑车沟和内侧髁的高度,滑车沟角,外侧髁和内侧髁的关节面倾斜角,骨突的高度等指标,并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1例发生了髋关节脱位,而髌骨未发生脱位;在日常的屈膝状态下,3膝发生了完全性的髌骨脱位,而其余16膝在膝关节尽量伸直时,髌骨发生脱位。实验组的股骨滑车的近端约滑车入口处出现了局部的突起,称之为“骨突”。滑车沟高度在实验组要大于对照组(0.94±0.0和0.92±0.04,P=0.006);滑车角度在实验组要大于对照组(142.90±2.43和138.26±1.5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骨突的高度(0.18±0.07)要高于对照组(0.09±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小结:通过股骨的旋转截骨,增加股骨前倾,可以成功制作髌骨脱位的模型,并导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在股骨滑车的近端形成局部的骨突,类似于影像学上的“突起征”。
  第三部分增大股骨前倾引起股骨滑车软骨和软骨下骨的继发性改变
  目的:股骨前倾的改变会改变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将会引起相应的软骨、软骨下骨、松质骨的力学变化。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结果发现股骨前倾改变后,会在滑车的近端出现局部的骨性突起,可能是对前倾改变后局部力学的刺激的结果,但具体的滑车关节软骨以及软骨下骨等的变化,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HE染色来观察滑车软骨发育的情况,并通过Micro-CT来观察骨小梁的变化,来研究股骨前倾改变后引起滑车局部软骨和骨小梁的变化。
  方法:将应用第二部分实验中的标本,在Micro-CT中测量骨体积、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和骨密度等,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将滑车软骨进行HE染色,对比观察滑车软骨的发育情况。
  结果:骨小梁厚度在滑车中部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91±0.089和0.114±0.059,增加67.5%;在股骨内髁部为0.153±0.053和0.115±0.033,增加33.0%;在股骨外髁为0.136±0.041和0.105±0.037,增加29.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骨小梁数量在股骨滑车部为0.894±0.267和1.438±0.407,下降37.8%;在股骨内髁部为1.121±0.349和1.526±0.301,下降2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股骨外髁为1.233±0.308和1.377±0.355,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骨小梁分离度在滑车中部的实验组中为0.416±0.247,高于对照组0.268±0.160,在股骨内髁部位为0.527±0.186和0.414±0.191,在股骨外髁部为为0.514±0.206和0.393±0.179,表现出实验组中增大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滑车软骨在大体表现和HE染色均与对照组相似。
  小结:在利用股骨增大前倾截骨制作的髌骨脱位的模型中,Micro-CT发现股骨滑车局部的骨小梁的数目发生了减少,骨小梁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但骨小梁本身变的粗大,骨小梁发生了汇聚现象。滑车软骨的HE染色未发现骨关节炎样软骨退变的表现。
  第四部分股骨去旋转截骨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研究
  目的:忽略对髌骨脱位中骨性因素的辨认是术后失败和功能恢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股骨旋转畸形是近年来越来越关注的重要的骨性畸形,忽略对股骨前倾的纠正会影响术后的髌骨的稳定性和膝关节功能。因此,股骨去旋转截骨术可能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新的选择。本研究旨在随访我科的应用股骨去旋转手术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报道其临床疗效,对股骨去旋转截骨治疗髌骨脱位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一科治疗的17名利用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治疗的髌骨脱位的患者的资料。手术采用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术,结合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或内侧支持带成形术。患者术后4周、6周、8周、12周门诊定期复查,以后1年定期复查。随访测量患者的下肢力线,股骨前倾角,胫骨结节滑车沟距离,髌骨高度等,和髌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等观察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应用Kujala和Lysholm评分来评估膝关节功能。
  结果:术前的股骨前倾角为31.47°(26°-36°),术中的去旋转的角度19.41°(15°-25°),平均的随访时间为13月(5-15月),没有复发性髌骨脱位的发生,术前的下肢力线为外翻力线为2.820±1.550,髌骨高度的I-S指数为1.08±0.18,胫骨结节滑车沟间距为15.59±3.06mm,降为术后的12.94±1.56mm,术前的髌骨适配角为17.35°(12°-23°),术后为5.35°(2°-12°);髌骨倾斜角术前为23.94°(12°-36°),术后为8.71°(4°-12°)。Kujala评分有术前的53.35±3.41增加到术后的84.35±3.89,Lysholm评分有术前的54.71±3.53增加到术后的83.12±3.16,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小结:股骨去旋转截骨术联合内侧软组织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合并股骨前倾增大的患者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可以改善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提高膝关节功能。
  结论:通过股骨的旋转截骨增加股骨前倾,可以成功制作髌骨脱位的实验模型,并导致股骨滑车发育不良,滑车近端局部骨突形成;Micro-CT发现股骨滑车局部的骨小梁数目减少,骨小梁间距逐渐变大,但骨小梁本身变的粗大,不像骨质疏松中的变细变尖等现象,HE染色未发现滑车软骨的骨关节炎样退变的表现;临床上,股骨去旋转截骨术联合内侧软组织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合并股骨前倾增大的患者可以改善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提高膝关节功能。
其他文献
会议
报纸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期刊
学位
期刊
目的:识别退行性颈脊髓病(DCM)前路手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适当的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7年1月至2018年8月骨科收治的退行性颈脊髓病行前路手术治疗的病例。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完善入组病例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临床指标(基线mJOA评分、病程等)、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相关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学描述,并计算各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来确定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