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呈现出数量多、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的特点,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开始成为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放眼当下,我国现有的四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方式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效果。揆诸现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行政处罚的实践问题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济效果的发挥。行政命令救济方式的适用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作为“十四五”能源战略重点发展对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表现优异。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因专利特殊的法律属性,其过快崛起势必会伴随一定的法律风险。如果忽视对相应法律风险的防范,则一旦风险发生会对产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对新能源汽车法律风险及防范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只是简单的套用企业通用的一般法律风险理论进行风险防范,不但不能有效把握新能源汽车产
公众行使参与权是国家治理民主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内容。法治政府建设下公众参与权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体现。深入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这些都与公众参与权密切相关。我国有关参与权法律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出台的政策和法律规定逐渐增多。从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公民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文化事业的权利,再到《立法法》中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
随着 201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主体更加丰富和多元。地方政府规章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涉及领域广、对地方行政工作指导性强、对民众生活影响直接的特点,但因政府规章出台速度相对较快,规章数量较多,适时修改、废止很有必要。立法后评估是对法律质量及其实施状况的评价,在检验法律法规实施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政府规章运行过程中,立法后评估活动承担着检验规章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