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外经济学关于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论证依旧是财政理论中悬而未绝的研究之一,至今没有任何一种解释能够得到世界公认。不同的研究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本身都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撑。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分析了主要的财政经济学理论,发现国内外学者研究不足和有待于深化之处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就业影响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缺少对财政政策的就业负面效应研究、针对于非税收的政府收入就业影响研究较少、没有对财政政策的就业时滞性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中国财政政策的效应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平抑物价上,而对就业和国际收支效应的重视度明显不足。分析了政府收入中的税收收入、非税收入、非财政收入对就业的影响差别,通过消除异方差和自相关性,引入虚拟变量和对变量取半对数方法,构建了政府收入构成与就业的多元回归模型。为了验证财政收入和就业的相关性,构建了财政收入对就业回归模型。对财政收入各项构成的就业影响进行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碎石图和载荷图,使用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拟合优度等检测手段,得出了增值税的就业促进作用不强、但关税的就业促进作用较大的结论。对增值税和关税的就业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发现中国增值税征收对就业有较大的负向作用,并且具有失业转嫁的特性;而关税具有就业促进的属性,但中国关税政策存在就业保护不力和就业保护过度的情况,只体现了一个粗旷的思路,没有针对相关产业的前向一体化生产、后向一体化生产、同向一体化生产采取系统化的关税征收体系。分析财政支出与就业的关系,通过构建了财政支出总额与就业的回归模型,发现财政支出与就业呈现正相关关系,得出财政支出较小的时候,对就业的拉动较强,当财政支出较高的时候,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减弱这一结论。为了确定影响就业的主要财政支出构成因素,计算财政支出各项明细与就业的相关系数,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把财政科技支出、财政教育支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财政固定资产投资支出、行政成本支出作为主要研究因素,阐述了这五种支出的就业影响机理,对就业效应单独进行了评价,分别构建了与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为了确定主要财政支出的就业影响时滞期,通过消除财政支出结构变量的异方差及多重共线性,使用了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F统计值、卡方统计量,加入了虚拟变量,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向后回归法,构建了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时滞性模型。从财政预算的编制和决算两方面阐述了对就业的影响。对现行财政体制的分税制、转移支付政策、积极财政政策进行相应的特征分析,分别探讨各自的就业效应,并且给予相应的评价。对中国现行财政政策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有针对性地对非财政教育投入、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格兰杰因果性分析,利用F统计量、卡方统计量、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等检验方法对财政支出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剔除不显著变量后,构建了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回归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时滞性模型进行了优化,得出了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系统性评价。对中国的就业供求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目前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不能反映中国实际就业情况。通过灰色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得出今后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将持续增加,就业问题将持续下去。论证了需求不足理论不适宜作为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主导理论,确定了发展经济学理论和供给理论适宜作为就业的主导理论。提出了中国现实国情下财政政策影响就业的途径有:调控人力资源供给、优化产业结构、收入再分配、行政效率的高低。介绍了促进就业财政政策的国际经验,主要从教育投入多元化、税收优化、提高行政效率、绩效预算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优化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灵活就业需求的实践路径选择。财政政策要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同国际贸易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本论文课题来源于中国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自从加入WTO以后把就业问题推向市场,中国财政政策就必须要对经济波动造成的就业波动进行宏观调控,本文的理论成果将对政府制定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提供理论依据。